本書清華大學人文素質課《中國哲學講座》所用的教材。其特點如下:第一,通俗易懂。本書對歷史上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的敘述與分析,采取夾敘夾議、亦諧亦庄的方式娓娓道來;並以講解故事、勾畫人物個性的形式,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形式,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哲學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時代氛圍;在敘事方式上,注重與受眾的對話與溝通,並采用口語體。第二,重點突出。本書簡略的篇幅,展示2000多年來中國哲學的歷史畫卷;在對中國哲學家、哲學流派以及哲學思潮的選擇與把握上,都力求突出重點;而對於中國哲學基本概念的分析和與梳理,則采用「強干弱支」的方式加以處理,使人讀后能對中國哲學的基本內容以及歷史發展線索獲有鮮明的印象。
胡偉希,男,生於1948年4月湖北省武漢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博士生導師胡偉希教授。主攻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西哲學比較、中國倫理思想史。目前的研究專題有:20世紀中國哲學與思想文化、中西哲學比較。出版的著作有:《金岳霖與中國實證主義認識論》、《傳統與人文:對港台新儒家的考察》、《金岳霖哲學思想》、《觀念的選擇:20世紀中國哲學與思想透析》、《知識、邏輯與價值:中國新實在論的興起》等。
目錄
第一講 中國哲學的性質
一、什麼是哲學?
二、什麼是中國哲學?
三、哲學的追問:中西哲學之比較
四、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境界與人生
五、中國哲學的問題與歷史發展
六、怎樣學習中國哲學?
第二講 孔子:「仁者愛人」
一、孔子和他的時代
二、「仁」的境界
三、「為仁」之方
四、「君子」論
第三講 孟子:性與天道
一、孟子和他的時代
二、居仁由義
三、性與天道
四、聖人論
第四講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
一、老子其人
二、道之境
三、「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哲學
四、「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
第五講 庄子:逍遙之境
一、庄子和他的朝代
二、庄子「三論」
三、庄子的超融人生
四、庄子的審美人生
第六講 荀子:「隆禮」與「天人之分」
一、荀子思想的形成
二、「隆禮」
三、「化性起偽」
四、明於天人之分
五、知識論與解蔽
第七講 先秦其他學派:法家、墨家與名辯思潮
一、韓非子與法家
二、墨子的「兼愛」思想
三、名辯思潮
第八講 先秦的形而上學:《易傳》
一、《易經》與《易傳》
二、《易傳》與生命哲學
三、從《易經》看中國人的辯證思維
第九講 魏晉玄學與儒道之會通
第十講 隋唐佛學,涅槃與染凈之辯
第十一講 宋明理學:本體與功夫
第十二講 中國現代哲學:斷裂與繼承
主要參考著作
一、什麼是哲學?
二、什麼是中國哲學?
三、哲學的追問:中西哲學之比較
四、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境界與人生
五、中國哲學的問題與歷史發展
六、怎樣學習中國哲學?
第二講 孔子:「仁者愛人」
一、孔子和他的時代
二、「仁」的境界
三、「為仁」之方
四、「君子」論
第三講 孟子:性與天道
一、孟子和他的時代
二、居仁由義
三、性與天道
四、聖人論
第四講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
一、老子其人
二、道之境
三、「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哲學
四、「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
第五講 庄子:逍遙之境
一、庄子和他的朝代
二、庄子「三論」
三、庄子的超融人生
四、庄子的審美人生
第六講 荀子:「隆禮」與「天人之分」
一、荀子思想的形成
二、「隆禮」
三、「化性起偽」
四、明於天人之分
五、知識論與解蔽
第七講 先秦其他學派:法家、墨家與名辯思潮
一、韓非子與法家
二、墨子的「兼愛」思想
三、名辯思潮
第八講 先秦的形而上學:《易傳》
一、《易經》與《易傳》
二、《易傳》與生命哲學
三、從《易經》看中國人的辯證思維
第九講 魏晉玄學與儒道之會通
第十講 隋唐佛學,涅槃與染凈之辯
第十一講 宋明理學:本體與功夫
第十二講 中國現代哲學:斷裂與繼承
主要參考著作
序
當前,「素質教育」正成為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們設計了種種不以某一專業領域為限的課程,並且將這些課程冠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或者「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我認為,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這類課程的名稱已為人們所接受,因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對它們的內容以及其所欲達成的目的來說,都是不會發生太大疑問的。但是,仔細想想,我認為,將這些以提高整體文化素質為宗旨的課程,稱之為「博雅教育課程」,似乎是一更適合的名稱。因為它可以更適當地提示這類課程的宗旨、目的與要求,並且展示這類課程的豐富內涵。
將以提高大學生整體文化素質為宗旨的課程稱之為「大學博雅教育」,此一說法,並非標新立異,乃是「返朴歸真」,要「照着」中西古典教育之原旨與傳統而講也。所謂博雅教育中的「博」,乃知識淵博之謂也;而「雅」則解釋為高雅,指一種精神品格與道德修養。因此,博、雅兩字連用,乃指知識淵博而又精神品格高超與道德修養高雅。就高等教育來說,博雅教育包含兩重意思:一指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二指它對達到這種人才培養要求的方法。而對於博雅教育來說,這兩者其實是合而為一的。
這種以人的精神道德修養為目標,同時又將人格修養與知識的熏陶結合在一塊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過程,與中西古典教育的傳統是一致的。像中國先秦儒家強調教人以「六藝」。所謂「六藝」,指詩、書、禮、御、射、數。這六藝絕不僅僅是實用知識,它們雖然有實用功能,但先秦儒家教人以「六藝」,其最終目的是要將人培養成「君子」。所謂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有高雅的文化修養。同樣,古希臘時代的學者提倡「七藝」,它包括文法、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學、天文、音樂;學習這些知識,主要不是將其作為職業謀生的手段,而是為了成就一種人格。所以,這些表面上看來是實用性的知識,其實都寄寓着內在的人格培養與精神修養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古希臘時代將這種文化教育視之為「自由主義教育」(liberal arts,liberal education)——一種以自由人的人格養成為目的的教育。
問題在於:這如何可能?就是說,為什麼理想人格的培養,必得建立在各種知識文化的基礎上呢?它也是問:文化修養與人格修養的關系到底如何?無論對於中國先秦儒家傳統來說也罷,對於古希臘傳統來說也罷,對於這個問題都是不存在疑問的。這是因為:在古典文化的時代,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它是包括或者兼有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在內的。所謂人格修養,既指人的文化修養,又是人的道德修養。說到這里,人們會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發現有兩者分離的情況。就是說,有的人具有文化修養,卻未必具有道德修養;反過來,有的人未必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卻會做出令人贊賞的道德行為。這種情況如何解釋呢?對此種社會現象,我們無須諱言,但卻可以很好解釋:假如真正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我們教育過程中的失誤或失敗所至,即我們僅僅將文化知識作為具體的專業知識來傳授,而忽視或無視了它的人文教化功能。要知道,對於古典教育來說,文化知識教育與人格道德教育從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所以,孔子在談到學《詩》的作用時說:一方面,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另一方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同上)。「多識鳥獸之名」是知識,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等則屬於人文教化的內容。知識的傳授與人文教化在《詩》的研習過程中應當和諧地統一,甚至相輔相承。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認為,一個人假如學習了《詩》而僅僅「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他自然不能稱之為「君子」;反過來,假如一個人不學習《詩》,作為一個「白丁」,他出於自然的情感也可以作出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但由於他缺乏文化,他無法對他自己的這些行為作出理性判斷與分析,那麼,按照蘇格拉底甚至康德的說法,他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而僅僅是憑着自然沖動而行事罷了;而一個純由自然本能決定,而缺乏自由意志的行為是不配稱之為道德的。因此,對於博雅教育來說,所謂道德修養以及人的精神境界之高下,與人的文化修養是應當成正比的。而反觀我們的思想道德與品格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錯誤地認為,所謂道德品格教育就是思想灌輸,就是宣講與傳授具體的道德綱目與社會規范。實踐證明,這種僅僅就道德本身論道德教育的做法,是已經失敗了的;因為這種說教式的做法,很難將倫理道德與具體的社會規范內化於受教育者本身。它的根本失誤在於:它次受教育者視為一個被動的、像機械的容器那樣的可以任意填充內容與作料的載體,而沒有考慮到道德涵養與精神修養歸根到底是一種人格建構,這種人格建構必須通過「對話」加以進行。而與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文明與文化對話,才是這種主體人格建構的最佳方法與必要途徑。
……
將以提高大學生整體文化素質為宗旨的課程稱之為「大學博雅教育」,此一說法,並非標新立異,乃是「返朴歸真」,要「照着」中西古典教育之原旨與傳統而講也。所謂博雅教育中的「博」,乃知識淵博之謂也;而「雅」則解釋為高雅,指一種精神品格與道德修養。因此,博、雅兩字連用,乃指知識淵博而又精神品格高超與道德修養高雅。就高等教育來說,博雅教育包含兩重意思:一指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二指它對達到這種人才培養要求的方法。而對於博雅教育來說,這兩者其實是合而為一的。
這種以人的精神道德修養為目標,同時又將人格修養與知識的熏陶結合在一塊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過程,與中西古典教育的傳統是一致的。像中國先秦儒家強調教人以「六藝」。所謂「六藝」,指詩、書、禮、御、射、數。這六藝絕不僅僅是實用知識,它們雖然有實用功能,但先秦儒家教人以「六藝」,其最終目的是要將人培養成「君子」。所謂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有高雅的文化修養。同樣,古希臘時代的學者提倡「七藝」,它包括文法、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學、天文、音樂;學習這些知識,主要不是將其作為職業謀生的手段,而是為了成就一種人格。所以,這些表面上看來是實用性的知識,其實都寄寓着內在的人格培養與精神修養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古希臘時代將這種文化教育視之為「自由主義教育」(liberal arts,liberal education)——一種以自由人的人格養成為目的的教育。
問題在於:這如何可能?就是說,為什麼理想人格的培養,必得建立在各種知識文化的基礎上呢?它也是問:文化修養與人格修養的關系到底如何?無論對於中國先秦儒家傳統來說也罷,對於古希臘傳統來說也罷,對於這個問題都是不存在疑問的。這是因為:在古典文化的時代,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它是包括或者兼有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在內的。所謂人格修養,既指人的文化修養,又是人的道德修養。說到這里,人們會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發現有兩者分離的情況。就是說,有的人具有文化修養,卻未必具有道德修養;反過來,有的人未必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卻會做出令人贊賞的道德行為。這種情況如何解釋呢?對此種社會現象,我們無須諱言,但卻可以很好解釋:假如真正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我們教育過程中的失誤或失敗所至,即我們僅僅將文化知識作為具體的專業知識來傳授,而忽視或無視了它的人文教化功能。要知道,對於古典教育來說,文化知識教育與人格道德教育從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所以,孔子在談到學《詩》的作用時說:一方面,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另一方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同上)。「多識鳥獸之名」是知識,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等則屬於人文教化的內容。知識的傳授與人文教化在《詩》的研習過程中應當和諧地統一,甚至相輔相承。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認為,一個人假如學習了《詩》而僅僅「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他自然不能稱之為「君子」;反過來,假如一個人不學習《詩》,作為一個「白丁」,他出於自然的情感也可以作出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但由於他缺乏文化,他無法對他自己的這些行為作出理性判斷與分析,那麼,按照蘇格拉底甚至康德的說法,他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而僅僅是憑着自然沖動而行事罷了;而一個純由自然本能決定,而缺乏自由意志的行為是不配稱之為道德的。因此,對於博雅教育來說,所謂道德修養以及人的精神境界之高下,與人的文化修養是應當成正比的。而反觀我們的思想道德與品格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錯誤地認為,所謂道德品格教育就是思想灌輸,就是宣講與傳授具體的道德綱目與社會規范。實踐證明,這種僅僅就道德本身論道德教育的做法,是已經失敗了的;因為這種說教式的做法,很難將倫理道德與具體的社會規范內化於受教育者本身。它的根本失誤在於:它次受教育者視為一個被動的、像機械的容器那樣的可以任意填充內容與作料的載體,而沒有考慮到道德涵養與精神修養歸根到底是一種人格建構,這種人格建構必須通過「對話」加以進行。而與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文明與文化對話,才是這種主體人格建構的最佳方法與必要途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