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占據什麽樣的地位?從歷史到現在的發展進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與時下盛行的經濟學研究視角不同,本書將通過對人類學著名田野調查地點——祿村的研究,從文化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會象征意義。
本書秉承費孝通先生《祿村農田》中的兩條主線——土地制度以及消遣經濟背後的公共儀式,將二者置於明清以來的社會變遷進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在深入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指出,正是在土地具有「不可讓渡」的性質之上,國家與地方社會才得以同時建立。祿村歷史上,土地從屯田向軍田、民田的轉變,公共儀式中洞經活動與花燈活動的變遷,都透露出國家與地方社會關系的變化。本書對人們了解中國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了解雲南民間宗教的歷史演變,對經濟人類學與宗教人類學的溝通做出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