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炳正,山東榮成人,1910年生。四川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章太炎研究會顧問。先後出版《屈賦新探》、《楚辭類稿》、《語言之起源》、《楚辭今論》、《劍南憶舊》等著作。
以屈原辭賦為傑出代表的楚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對屈原以及楚辭的研究已經形成專門的學問——楚辭學。漢代是中國楚辭學的開創期,碩果累累,成就斐然,為後代楚辭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即對漢楚辭學的歷史進程、主要成就、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國楚辭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等進行探討和論述,以期有助於對整個中國楚辭學史做進一步的研究。
目錄
屈學答部
一、楚文化的「內向」特征與中原一致
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流並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
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
四、屈賦以伍子胥自喻的歷史背景
五、屈原思想融會各家而非雜家
六、儒道二家皆言「無為而治」而實質不同
七、屈子宇宙觀的唯物傾向
八、申、商異派的社會根源
九、屈原「忠君」的歷史進步意義
十、《九歌》決非漢代作品
十一、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
十二、聞一多校《懷沙》的「本迪」與「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
十三、《史記》所載先秦人物,與屈原一樣多未見於今天的先秦典籍,但決不等於先秦本無其人
十四、重排《天問》的章節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精暴的作法
十五、漢初楚辭之學崛起於江淮之間的歷史原因
十六、《遠游》決非抄襲《大人賦》或《大人賦》的初稿
十七、《九歌·國殤》乃楚俗國家行儺之歌,其余篇章與儺無關
十八、「以屈證屈」,本義自見
十九、研究屈賦要善於提出問題,又要善於解決問題
二十、不能迷信《楚辭》古本,要能獨立思考
二十一、屈原曾到漢北的一些旁證
二十二、南北朝時期為屈學之低潮
二十三、應當正確對待《楚辭》中的漢人作品
二十四、屈賦雖多偶句,也具有錯落美的特征
二十五、讀史能通國俗,才知《哀郢》首段實指頃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國內形勢
二十六、清儒訓騷,往往因吹求過甚,反失本義
二十七、屈原並非「巫官」,屈賦並非「巫辭」
二十八、治屈賦各有所難,亦當各有所重
二十九、同一神話之分化,往往由神話本身兩種不同特征而引起
三十、《天問》問句的修辭,變化多端,無板滯感
三十一、《七諫》不見於《東方朔傳》的原因
三十二、《天問》、《招魂》中的神話原型不容忽視
┅┅
序跋薈存
書信拾遺
後記
一、楚文化的「內向」特征與中原一致
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流並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
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
四、屈賦以伍子胥自喻的歷史背景
五、屈原思想融會各家而非雜家
六、儒道二家皆言「無為而治」而實質不同
七、屈子宇宙觀的唯物傾向
八、申、商異派的社會根源
九、屈原「忠君」的歷史進步意義
十、《九歌》決非漢代作品
十一、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
十二、聞一多校《懷沙》的「本迪」與「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
十三、《史記》所載先秦人物,與屈原一樣多未見於今天的先秦典籍,但決不等於先秦本無其人
十四、重排《天問》的章節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精暴的作法
十五、漢初楚辭之學崛起於江淮之間的歷史原因
十六、《遠游》決非抄襲《大人賦》或《大人賦》的初稿
十七、《九歌·國殤》乃楚俗國家行儺之歌,其余篇章與儺無關
十八、「以屈證屈」,本義自見
十九、研究屈賦要善於提出問題,又要善於解決問題
二十、不能迷信《楚辭》古本,要能獨立思考
二十一、屈原曾到漢北的一些旁證
二十二、南北朝時期為屈學之低潮
二十三、應當正確對待《楚辭》中的漢人作品
二十四、屈賦雖多偶句,也具有錯落美的特征
二十五、讀史能通國俗,才知《哀郢》首段實指頃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國內形勢
二十六、清儒訓騷,往往因吹求過甚,反失本義
二十七、屈原並非「巫官」,屈賦並非「巫辭」
二十八、治屈賦各有所難,亦當各有所重
二十九、同一神話之分化,往往由神話本身兩種不同特征而引起
三十、《天問》問句的修辭,變化多端,無板滯感
三十一、《七諫》不見於《東方朔傳》的原因
三十二、《天問》、《招魂》中的神話原型不容忽視
┅┅
序跋薈存
書信拾遺
後記
序
我一生潛心於典籍者垂七十載,側身於學林者且六十年。
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古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於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如果說這個集子還有些存在的價值,也許就在於這一點吧!
《學記》曾說過:「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又說:「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這些話都講得很好。但在我的一生中,後生問學,來自各方,難易雜陳,自難強求其由易及難,循序漸進;而我的答問,又往往是興之所至,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鳴叩之間,很難做到高低相應,鏗然動聽。集子里的《屈學答問》,就是這樣雜湊起來的一部散曲。
為別人的書寫序,我是30年代就開始了。但久而久之,漸知寫序之難。為古書寫序,可以任意發揮,瑕瑜並陳。而為今人寫序,則不得不「成人之美」,始不負作者的雅望。後來我才發明了個折中辦法,即書稿中如有不當之處,我雖不見諸序文,而必附見於信函,提供作者做修改時的參考。集子里所收的《序跋薈存》,有不少這樣的文字。當然,其中本無疵累可指的書,還是有的。有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序」,我卻無此癖好。更多的是「有求不應」,得罪了人。故我在這方面所留下的「業績」,也不過是這集子里所收的數十篇耳。
我在開國前的書信,早已難見蹤影。開國後的20多年,親友老死不相往來,當然更無書信可言。但改革開放以後,親朋好友給我的來信,有如開了閘門的水,一發而不可遏止。上至學界名流,下至商店學徒,我是來者不拒,有信必復。但大都是隨手寫來,沒有底稿,雁去而不留蹤。因為我總認為以書信流傳於世,乃名人之盛事,非吾輩所敢想象。不料,1995年秋,孫兒小波由黔來蓉,以4天的時間,為我清理書櫃。在所殘存的千多封來信中,竟發現來信的封面或箋背,竟偶有我復信時留下的底稿。雖很亂,但也辨認得清楚。我這時正整理文集,孫兒勸我別立書信一類,以作紀念。於是盡可能地抄錄了百余通,作為《書信拾遺》。但其中也略有選擇,即無關學術活動,不談學術問題者,皆棄而不取。當然,也有不少重要信件,因沒有存稿,只得付之闕如。
這個集子的抄寫工作,主要由老伴潘芷雲任其勞,熊良智同志副之;文字校理,印刷出版,則由李大明、李誠同志多為代勞。特此志謝!
湯炳正
1996年2月27日,寫於淵研樓,
時年八十有七,執教六十周年也,即以此為紀念。
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古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於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如果說這個集子還有些存在的價值,也許就在於這一點吧!
《學記》曾說過:「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又說:「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這些話都講得很好。但在我的一生中,後生問學,來自各方,難易雜陳,自難強求其由易及難,循序漸進;而我的答問,又往往是興之所至,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鳴叩之間,很難做到高低相應,鏗然動聽。集子里的《屈學答問》,就是這樣雜湊起來的一部散曲。
為別人的書寫序,我是30年代就開始了。但久而久之,漸知寫序之難。為古書寫序,可以任意發揮,瑕瑜並陳。而為今人寫序,則不得不「成人之美」,始不負作者的雅望。後來我才發明了個折中辦法,即書稿中如有不當之處,我雖不見諸序文,而必附見於信函,提供作者做修改時的參考。集子里所收的《序跋薈存》,有不少這樣的文字。當然,其中本無疵累可指的書,還是有的。有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序」,我卻無此癖好。更多的是「有求不應」,得罪了人。故我在這方面所留下的「業績」,也不過是這集子里所收的數十篇耳。
我在開國前的書信,早已難見蹤影。開國後的20多年,親友老死不相往來,當然更無書信可言。但改革開放以後,親朋好友給我的來信,有如開了閘門的水,一發而不可遏止。上至學界名流,下至商店學徒,我是來者不拒,有信必復。但大都是隨手寫來,沒有底稿,雁去而不留蹤。因為我總認為以書信流傳於世,乃名人之盛事,非吾輩所敢想象。不料,1995年秋,孫兒小波由黔來蓉,以4天的時間,為我清理書櫃。在所殘存的千多封來信中,竟發現來信的封面或箋背,竟偶有我復信時留下的底稿。雖很亂,但也辨認得清楚。我這時正整理文集,孫兒勸我別立書信一類,以作紀念。於是盡可能地抄錄了百余通,作為《書信拾遺》。但其中也略有選擇,即無關學術活動,不談學術問題者,皆棄而不取。當然,也有不少重要信件,因沒有存稿,只得付之闕如。
這個集子的抄寫工作,主要由老伴潘芷雲任其勞,熊良智同志副之;文字校理,印刷出版,則由李大明、李誠同志多為代勞。特此志謝!
湯炳正
1996年2月27日,寫於淵研樓,
時年八十有七,執教六十周年也,即以此為紀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