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人以及本書而言,能有機會接觸中文讀者,真是榮幸之至。這不但是因為中國文化與文明是最古老也是最高度發展的人類歷史之一,還因為未來的世界將越發緊密地與中國的未來相互聯系。公元2000年將屆之際,中國各地不尋常的經濟增長、技術現代化與社會變遷過程,都正在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對中國及人類而言,用充滿智慧的意義與充滿展望的視野經歷當前這個轉化過程,確實是必要的。西方經常缺乏這種意識,而作者懷疑中國人也相當有限。就像歷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變遷的時期一樣,作者們習慣用來思考社會的知識范疇已經變得過時:社會、經濟與政治理論,在作者們最需要據以了解世界與引導作者們的實踐時卻失效了。三卷之一的本書,在作者們當前知識的狀態下,嘗試以經驗分析為基礎,重新思考這個正在浮現的社會與經濟。本書從全球視角著手,分析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與影響,因為這些戲劇性的技術變遷,是當前最直接感覺到的結構性轉化。但是這並非認為技術決定了社會,而是技術、社會、經濟、文化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作者們的生活場景。因此,雖然本書的確奠基於研究和理論,卻是在處理作者們個人的事件,因為本書嘗試詮釋影響作者們日常生活之物質基礎的變遷。本書試圖針對不同的社會,研究不同的文化與知識傳統。事實上,作者認為,更甚以往,許多探究後工業社會或信息化社會之轉化的努力,大部分都是受美國或西歐經驗啟發的種族中心主義研究。即使是日本,對於信息社會及其意義的研究,也經常只是重復美國的詮釋。而中國人許多有關新信息社會的觀點,大都取自美國的意識形態專家——未來學家。這些人是商業作家,他們的觀點多半是沒有學術研究根據的臆測,以一種新版的文化殖民主義,將美國所發生的經驗推延至世界各地。本書一開始即將人類經驗的整個范圍存之於心,審視技術與社會力量互相影響下新社會的浮現。這是作者12年來行走北美洲、拉丁美洲、西歐、俄羅斯(包括西伯利亞與俄羅斯太平洋地區)、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區、新加坡、韓國與日本,加上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補充材料與觀察的作品。接觸非西方文化的資料時,比如說中文,由於語言的限制,作者則依賴同僚的協助,以及通過研究助理的介紹,告訴作者需要了解的且對分析世界有所裨益的非西方文化成果與材料。就此,作者特別感謝作者的同僚夏鑄九博士與邢幼田博士,與他們多年來的持續性知識對話,加深了作者對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了解。其他中國、日本、韓國與俄羅斯同僚的貢獻,當在本書謝辭中再三鳴謝。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與中文讀者進行觀點交流,並能在知識交匯過程中,有助於本書的最終目的:幫助作者們了解一個正在浮現成為全球系統的新社會,並及時地讓各地人民知道這個社會,從而控制他們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