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

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曹兵武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726010
  • ISBN13:9787507726015
  • 裝訂:平裝 / 16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五章,主要介紹了博物館是什麼、中國博物館︰歷史與成就、中國博物館︰生存環境與社會需求、中國博物館︰當前問題與發展瓶頸和政府‧社會‧博物館人?攜手打造新時期的文化殿堂幾個內容。
 

目錄

序言
緒言博物館及其社會使命——問題的提出
第一章 博物館是什麼
(一)博物館的歷史與現狀
(二)博物館的手段與特點
(三)博物館的結構與運作
(四)千奇百怪的博物館與博物館發展的新動向

第二章 中國博物館︰歷史與成就

第三章 中國博物館︰生存環境與社會需求
(一)社會進步與變化的觀眾對博物館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二)博物館定位、建設與管理運營和時代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三貼近”與免費開放對博物館工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第四章 中國博物館︰當前問題與發展瓶頸
(一)體制障礙造成博物館人財物資源稀缺,大多數博物館生存艱難
(二)政府一頭熱使博物館建設重建築輕功能,引起一系列相關問題
(三)基礎工作薄弱,制約展示與社會服務及其他工作的開展
(四)法律法規不配套,社會支撐體系不健全
(五)學術研究與理論滯後,難以指導博物館面對現實把握機遇
(六)陳列展示和社會服務這面窗口需要擦亮

第五章 政府‧社會‧博物館人︰攜手打造新時期的文化殿堂
(一)加強博物館學科建設,以創新的理論與體制指導和規範博物館
工作與實踐
(二)加強規劃,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全面提升博物館展示服務等核心業務能力
(三)推進博物館改革,優化博物館機制,增強博物館管理與運營能力
(四)完善行業標準,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支撐體系,提高博物館內部運行的規範化、科學化水平和社會對博物館事業的參與程度
(五)建立博物館展覽與社會服務工作的評估和監管機制

結語︰記憶現場與精神殿堂——博物館與人類文化的進步方向
附錄:國際博物館協會簡介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
關于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議
後記

鏈接目錄
博物館建設十原則
博物館經營︰古根海姆的例子
普世博物館的重要︰歐美家著名博物館館長的聯合聲明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針對聲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台灣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啟示
博物館經營︰世界最大博物館向商業化妥協
英國博物館與藝術館委員會及英國博物館的管理
湖北省博物館人才與經費情況
浙江省的博物館及其人才狀況
關于博物館的科研工作︰以大學博物館為例
意大利博物館的改革與現狀
國外博物館與文化遺產財稅政策擷英
如何參觀博物館——專家的建議
 

(一)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是伴隨著世界資產階級革命而發生發展起來的,它首先是出現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博物館在西方社會的成長,引起了世人的矚目。在1 9世紀末20世紀初,面對著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一批希冀變法圖存的中國人爭開眼楮看世界,開始在西方世界尋求救國救民的道理。其中,他們看到了開博物館是“開啟民智.富國圖強”的一個好辦法。于是,作文介紹,著書立說,奔走呼號,終于在1905年,張謇先生以個人之力,在南通辦起了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開辦現代博物館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1 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以及隨之而來的.五四運動高舉“科學”和“民主”的大旗,為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在蔡元培等一批進步人士的努力下,從第一個國立博.物館的出現,到一批博物館的建立,中國的博物館事業開始了艱難的成長旅程。到1936年,全國博物館發展到77座。此後,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的博物館遭到毀滅性打擊,到1949年,全國博物館僅存21座。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博物館事業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而獲得長足發展。其間,雖有“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到1978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巳達349座,不僅數量可觀,就規模、類型、布局而言,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學術內涵和獨立的文化支撐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博物館事業與其他事業一樣,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時至今日,迎來了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高峰,數量達到2200余座(不含港澳台,也有資料說2300余座),素質普遍提高,社會功能放大,博物館文化空前充實,空前活躍,博物館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影響力。

縱觀中國博物館事業百年史,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在各個歷史階段顯示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時代功能。

在清末,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引進博物館,是希望“富國圖強”,把博物館作為“教育救國”的一部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博物館作為現代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博物館成為新的人民政權文化建設重要一環,“總的任務是進行革命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博物館使人民大眾正確地認識歷史,認識自然,熱愛祖國,提高政治覺悟與生產熱情。”從建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時期博物館有了很大發展,但伴隨著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博物館為政治服務的傾向日益突出,工具色彩濃厚,文化功能不強。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博物館不僅數量上得到空前發展,而且在質量上空前提高。質量提高首先表現在一批現代化的博物館相繼建成;其次,博物館管理模式、經營理念、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交流頻繁,博物館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時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亮點。博物館作為新時期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工程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

一百年來.博物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使命、社會角色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起碼在形式上是如此),那就是博物館都承擔著社會教育功能,把博物館作為宣傳教育機關,向公眾開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思想意識方面的教育。然而,這種社會功能發揮的效果如何,這不只是取決于博物館本身的意願,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社會對博物館的接納程度,需求程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當人們連生存權都沒有保障的時候,參觀博物館簡直是天方夜譚!解放後情況不同了,博物館多了,觀眾也多了,但多數情況下,參觀還是一種組織行為,觀眾群還局限在城市的教育界、知識界.廣大人民群眾對博物館還是很陌生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進入新世紀,在一個小康社會里,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滿足之後,就要把眼光轉向文化,轉向休閑,轉向人的自身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面臨著一個發展的大好機遇。這是因為,博物館是公益性文化機構,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是博物館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因為博物館收藏著大量的人文遺產、自然遺產,收藏著科學,收藏著文化。這些豐富的資源能夠滿足人們的學習、欣賞需求,能夠提供人們與古人、與自然對話的機緣,使人們能夠找到人文關懷的家園。正因為如此,博物館要以人為本,在展示宣傳和社會服務方面做更多努力,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需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