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圖呈現一種學術史的價值和意義,並以當下中國美學研究現狀作為批判與反思的立足點,試圖從中尋找中國學術傳統的一種內在慣性和理論。為21世紀的中國美學建設提供了一種歷史的參照。作者企望能夠在進行學術研究的人們的心靈中引起驚異和震撼。
該書是一部1900年以來的中國現代美學史。與同類著作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將一百年來中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歸納為三條道路,第一條是以王國維、宗白華、徐復觀為代表的從傳統中國美學思想中尋找心的發生可能的思路;第二條是以朱光潛等人為代表的用西方美學思想構建中國美學的思路;第三條是以李澤厚等為代表的用馬克思主義解釋構建中國美學的思路。這三條道路都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但作者認為,歷史證明第一條道路是中國美學發展的正途,宗白華對中國美學的開掘也是中國美學百年的顛峰。
目錄
序:中國美學的研究的學術問題
上編
第一章 王國維的美學研究:在中西學術交叉口上的思考
第一節 西學與美學
第二節 中國哲學辯證:中國美學的基礎
第三節 從「古雅」到「境界」
第二章 蔡元培的美學研究:以美育代宗教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學術觀念
第二節 西方美學:理論和歷史
第三節 以美育代宗教
第三章 鄧以和滕固的美學研究:藝術的思考
第一節 鄧以蟄的美學研究:藝術·詩·歷史
第二節 滕固的美學研究:中國藝術史與美學
第四章 宗白華的美學研究:現代中國美學的體系意識、觀念和方法
第一節 中國形上學及其最高境界
第二節 中國藝術的理想與特質
第三節 中國美學研究的獨特方法
第五章 徐復觀的美學研究:什麼是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為人生的藝術——孔子的最高境界與音樂
第二節 庄子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三節 究竟為什麼是中國藝術精神?——對徐復觀觀點的質疑
下編
第六章 「美是典型」說——蔡儀的美學研究和理論
第一節 《新美學》的歷史唯物論
第二節 「美是典型」與「美的規律」
第七章 「物的形象」說——朱光潛「主祖客觀統一」論的現代學術意識
第一節 「特甲」與「物乙」
第二節 思辨的與實證的
第三節 朱光潛美學與20世紀西方哲學
第八章 「積淀」說——李澤厚的「實踐美學」及其對傳統儒家思想的回歸
第一節 從「自然人化」到建立「新感性」
第二節 《美的歷程》
第三節 回歸儒學
附錄 「實踐美學」為什麼走向終結?
主要引用書目
跋
上編
第一章 王國維的美學研究:在中西學術交叉口上的思考
第一節 西學與美學
第二節 中國哲學辯證:中國美學的基礎
第三節 從「古雅」到「境界」
第二章 蔡元培的美學研究:以美育代宗教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學術觀念
第二節 西方美學:理論和歷史
第三節 以美育代宗教
第三章 鄧以和滕固的美學研究:藝術的思考
第一節 鄧以蟄的美學研究:藝術·詩·歷史
第二節 滕固的美學研究:中國藝術史與美學
第四章 宗白華的美學研究:現代中國美學的體系意識、觀念和方法
第一節 中國形上學及其最高境界
第二節 中國藝術的理想與特質
第三節 中國美學研究的獨特方法
第五章 徐復觀的美學研究:什麼是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為人生的藝術——孔子的最高境界與音樂
第二節 庄子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三節 究竟為什麼是中國藝術精神?——對徐復觀觀點的質疑
下編
第六章 「美是典型」說——蔡儀的美學研究和理論
第一節 《新美學》的歷史唯物論
第二節 「美是典型」與「美的規律」
第七章 「物的形象」說——朱光潛「主祖客觀統一」論的現代學術意識
第一節 「特甲」與「物乙」
第二節 思辨的與實證的
第三節 朱光潛美學與20世紀西方哲學
第八章 「積淀」說——李澤厚的「實踐美學」及其對傳統儒家思想的回歸
第一節 從「自然人化」到建立「新感性」
第二節 《美的歷程》
第三節 回歸儒學
附錄 「實踐美學」為什麼走向終結?
主要引用書目
跋
序
任何學科里的核心問題總是非常專門化的,能夠真正討論和回答這些問題的人被和稱為「專家」。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一樣,在一些學術的前沿問題上,只有極少數專家才有真正的發言權。就像只有少數專家能夠真正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我們也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夠真正理解康德的美學思想。因此,進行嚴肅的美學學術研究工作,在本質上說與研究物理學的前沿問題一樣,需要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艱難的理論探索。學術研究離開專門化的軌道,就會泛化,也就是非學術化。
在美學領域,諸如「美的本質是什麼」、「美是主觀的還是客的」等問題,都屬於美學學科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不同於「我喜歡紅顏色」、「我喜歡柴可夫斯基」、「我喜歡林黛玉,不喜歡賈寶釵」等問題。后者只是表述一種個人的愛好,無需進行論證。而對於前者的回答則是一種學術的探索。20世紀中國出現的所謂「美學熱」,就是關於「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正是學術研究的一種群眾運動,是非學術化傾向最典型的表現。
中國學術研究的非學術化傾向至今仍未消失,只是變換了一些名目和花樣而已,美學界的情況更甚。這仍然是當前學術研究之一大患。
清理中國美學研究中非學術化傾向的根源,應該從檢索20世紀中國學術的整體情況入手。
20世紀中國學術界有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幾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大家、權威,都出現在50年代以前。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真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中國的學術卻輝煌燦爛。我們不僅看到以胡適、魯迅、陳獨秀等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所展示的嶄新的學術境界,也看到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大師對傳統學術所作出的精彩闡發。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可謂大師輩出,權威雲集。僅哲學一科,即有胡適、洪謙、金岳霖、湯及彤、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錢穆、賀麟、宗白華、張岱年、王憲均、艾思奇等名家。這種群星燦爛、異彩紛呈的景象,在幾千年的中國學術只上也不多見。
……
在美學領域,諸如「美的本質是什麼」、「美是主觀的還是客的」等問題,都屬於美學學科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不同於「我喜歡紅顏色」、「我喜歡柴可夫斯基」、「我喜歡林黛玉,不喜歡賈寶釵」等問題。后者只是表述一種個人的愛好,無需進行論證。而對於前者的回答則是一種學術的探索。20世紀中國出現的所謂「美學熱」,就是關於「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正是學術研究的一種群眾運動,是非學術化傾向最典型的表現。
中國學術研究的非學術化傾向至今仍未消失,只是變換了一些名目和花樣而已,美學界的情況更甚。這仍然是當前學術研究之一大患。
清理中國美學研究中非學術化傾向的根源,應該從檢索20世紀中國學術的整體情況入手。
20世紀中國學術界有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幾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大家、權威,都出現在50年代以前。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真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中國的學術卻輝煌燦爛。我們不僅看到以胡適、魯迅、陳獨秀等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所展示的嶄新的學術境界,也看到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大師對傳統學術所作出的精彩闡發。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可謂大師輩出,權威雲集。僅哲學一科,即有胡適、洪謙、金岳霖、湯及彤、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錢穆、賀麟、宗白華、張岱年、王憲均、艾思奇等名家。這種群星燦爛、異彩紛呈的景象,在幾千年的中國學術只上也不多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