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宗教內對話是一種內在的對話,在其中一個人與天使、與守護神、與自己搏斗。我們如何才能進入一個解放性真理的全部,倘若我們的鄰人看來擁有不同的信念,這些信念有時與我們自己的確信全然不相容。

這一內在對話既非在眾人中的獨白,也非只是與「上帝」的獨語;也不是對對話伙伴的信念或另一個宗教的默想。它不是出於好奇或懷著同情心去探究一種不同的世界觀。在這種對話中,我們尋求拯救,我們也接受他人的教導而不只是接受我們自己部落的教導。我們於是在宗教領域超越了多少是不自覺的對待私人財產一般的態度。宗教內對話天生是一種吸收行動餐行動。它努力把超越者吸收進我們我想稱之為聖主性之中。
 

目錄

譯者的話
新版序
序言
原版序
宗教內對話的山上訓道
第1章 對話的修辭學
1.五種態度
排外論
包容論
平行論
相互滲透
多元論
2.五個模型
地理學模型:通向山頂的不同道路
物理學模型:彩虹
幾何學模型:拓朴學上的常數
人類學模型:語言
神秘主義模型:沉默
第2章 對話的對話
1.背景
2.主題
3.對話和辯證法
4.辯證的對話
5.對話的對話
6.思想和存在
7.主體和對象
8.我和你
9.神話和邏各斯
第3章 信仰與信念:一種多宗教經驗
1.引言
2.當今的普世主義
3.行政區和教區
4.一個客觀化了的自傳片斷
5.普遍性和具體性
6.諸信念的相遇
7.克里希那和基督
8.多宗教經驗
9.解釋經驗
10.信仰和諸信念
第4章 宗教相遇中的游戲規則
1.它必須擺脫特殊的護數學
2.它必須擺脫普遍的護教學
3.一個人必須面對改宗的挑戰
4.歷史的維度是必要的然而是不夠的
5.它不只是哲學會議
6.它不僅僅是神學討論會
7.它不只是教會的工作
8.它是信、望、愛之中的宗教相遇
9.一些實際的教訓
第5章 宗教相遇中的「懸置」
1.引言
2.評論宗教相遇中所謂的現象學「懸置」
反面
下面
3.論點:現象學「懸置」在宗教相遇中是不適合的
在心理上是行不通的
在現象學上是不恰當的
在哲學上是有缺陷的
在神學上是軟弱的
在宗教上是無結果的
4.走向真正的宗教相遇
第6章 比較宗教中的成長范疇:一個批評性自省
1.不恰當的方法論方法
利用
解釋
2.諸宗教哲學和宗教哲學
3.關鍵問題:成長
4.參考書目注釋
第7章 普世的普世主義
第8章 宗教內對話:拉蒙·勒爾的觀點
第9章 空與實:佛教和基督教對人類困境的回慶
1.人類的困境
2.佛教和基督教的回應
涅槃與救贖
空與實
3.諸宗教和人的人性化
佛教、基督教與人文主義
過客
諸道路的交叉
第10章 走向印度教-基督教的對話
鳴謝
雷蒙·潘尼卡關於對話的作品目錄
 

ouk emou

alla tou logou akousantas

不聽從我,

而聽從這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殘篇50

對話作為一種屬人的和人道的行動,在我們這個個主義特別盛行的時代,它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異常迫。我們所有關於「地球村」的輕薄言談是發生在妥善鎖藏著的人工屏幕上,以及在「有特權」個體的版權上,這些個體小心提防著他們在被稱為小汽車的大容器(每年引致100萬次以上事故)里所作的高速的私人運動。我們要麽再次並重新發現有血有肉的鄰人,要麽走向一場宇宙范圍的災難,一如該詞本身表明的(dis—astrum)。我們個體的自足性處於危機之中。我們不斷相互碰面,但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發現我們的鄰人——因為我們不去發現自己,忙於各種各樣的「事務」。「誰知道他自己,誰就在他自身之中知道萬物」(Qui enim se cognoscit,in seomnia cognoscet)——古人這樣說,如皮科·德拉·米蘭多(Pico della Mirandola)在他的《演講集》(Oratio)中所表述的。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大多數要麽是在完全客觀的層面上,要麽是在純粹主觀的層面上,也就是說,要麽是理性的相遇要麽是情感的相會。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們參與「辯證的對話」。我們在假定是中立的地方相遇:教義和觀點的「領域」。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參與「愛欲的對話」。我們在同情和反感的領域在不同層面相會:「個人」關系的集合地。

這兩種相遇都是我們屬人狀況的一部分,但如果拆開來,它們對於人的充分實現是不夠的。人不止是一部能思考的機器和一堆欲望的組合。世界不止是一個客觀事實,他人不止是分離的個體。「萬物之間總有一種隱秘的聯系」(Semper occulta quaedam est concatenatio),引用皮科在一個更廣闊的語境里所說的一句話(《歌劇全集》[Opera Omnia],ed.Basileae,1572,p.235)來說,這句話道出了其他傳統所稱的普遍和諧(harmonia)、互滲互存(perich6resis)、緣起(pratitiyasamutpada)、凡事彼此關聯(saruam-saruatmakam)等。我們與他者的關系不是一種外在的連結,而是屬於我們最深處的構造,不管它是與地球、與生物——尤其是人——還是與神的關系。整個實在呈現一種「神一人一宇宙共融的」(theoanthropocosmic),或者用一個更好聽的詞,「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的」(cos-motheandric)性質。

當我們把我們的視野限於屬人的關系時,我們看到,他者不只是觀念的產物,對於這些觀念我們是多少贊同的,也不只是親緣關系的載體,這些親緣關系使得大量交易成為可能;它既非純粹的(另一個)主體也非純粹的(另一個)客體。它是一個人格,它不是我的私我,但它屬於我的大我。這是使交流和溝通得以可能的東西。這一意識是「對話的對話」的開始。「你」作為不同於非我的東西出現了。

當這種相遇觸及我們的內在信念的深處時,當它到達有關生命意義的終極問題時,無論在何種意義上,我們是在進行「宗教的對話之對話」了。這種對話往往沒有超越教義和情感投射的層面。這是「宗教間對話」,它一般念體系或藝術敏感性的專家或代表來進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