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20世紀中國文學”這一文學史概念,把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域外小說的刺激與啟迪作為20世紀中國小說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全面考察了中國小說由古典到現代的嬗變。1897-1916年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童年,但它無論是在主題模式、結構模式、文體模式抑或美學風格方面都顯示出與傳統小說迥然不同的特色。
本書通過對小說內部結構的考察,全面展示出作為中國現代小說起點的清末民初小說由蹣跚學步到意欲高飛的歷史足跡。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新版序言
第一章 新小說的誕生
第一節 小說界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新小說演進的動力
第三節 新小說群體的形成
第四節 新小說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的起點
第二章 域外小說的刺激與啟迪
第一節 開眼看世界
第二節 意譯為主的時代風尚
第三節 翻譯不說的實績
第四節 接受中的誤解
第三章 商品化傾向與書面化傾向
第一節 小說市場的拓展
第二節 小說這的專業化
第三節 新小說的商品化傾向
第四節 新小說的書面化傾向
第四章 由俗入睡與回雅向俗
第一節 在雅俗、新舊之彰
第二節 由俗入雅——梁啟超們的救世說
第三節 回雅向俗——禮拜六滿腔熱情的消閑說
第四節 雅俗並存局面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集負擔與片斷化
第一節 珠花式的結構類型
第二節 集錦式的結構類型
第三節 短篇小說的重新崛起
第四節 盆景化與片斷化
第六章 文白並存的小說文體
第一節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消長起伏
第二節 白話小說與方言小說
第三節 古文小說與駢文小說
第四節 “別具一種資態”的譯本文體
第七章 從官場到情場
第一節 “忠奸對立”模式的消解
第二節 “官民對立”模式的轉化
第三節 無情的情場
第四節 三角戀愛模式的文化功能
第八章 旅游者的敘事功能
第一節 啟悟主題與整體感
第二節 補史之闕與限制敘事
第三節 引游記入小說
第四節 旁觀“民間疾苦”
第九章 實錄、譴責與感傷
第一節 從寫實與實錄
第二節 從諷刺到譴責
第三節 從悲壯到哀艷
作家小傳
小說年表
參考文獻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
索引
卷後語
新版序言
第一章 新小說的誕生
第一節 小說界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新小說演進的動力
第三節 新小說群體的形成
第四節 新小說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的起點
第二章 域外小說的刺激與啟迪
第一節 開眼看世界
第二節 意譯為主的時代風尚
第三節 翻譯不說的實績
第四節 接受中的誤解
第三章 商品化傾向與書面化傾向
第一節 小說市場的拓展
第二節 小說這的專業化
第三節 新小說的商品化傾向
第四節 新小說的書面化傾向
第四章 由俗入睡與回雅向俗
第一節 在雅俗、新舊之彰
第二節 由俗入雅——梁啟超們的救世說
第三節 回雅向俗——禮拜六滿腔熱情的消閑說
第四節 雅俗並存局面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集負擔與片斷化
第一節 珠花式的結構類型
第二節 集錦式的結構類型
第三節 短篇小說的重新崛起
第四節 盆景化與片斷化
第六章 文白並存的小說文體
第一節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消長起伏
第二節 白話小說與方言小說
第三節 古文小說與駢文小說
第四節 “別具一種資態”的譯本文體
第七章 從官場到情場
第一節 “忠奸對立”模式的消解
第二節 “官民對立”模式的轉化
第三節 無情的情場
第四節 三角戀愛模式的文化功能
第八章 旅游者的敘事功能
第一節 啟悟主題與整體感
第二節 補史之闕與限制敘事
第三節 引游記入小說
第四節 旁觀“民間疾苦”
第九章 實錄、譴責與感傷
第一節 從寫實與實錄
第二節 從諷刺到譴責
第三節 從悲壯到哀艷
作家小傳
小說年表
參考文獻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
索引
卷後語
序
這是一冊舊書,原名《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之所以“改頭換面”,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原書初版于1989年,乃設想中的七卷本《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的“開篇”。很可惜,課題組同人鞍馬勞累,各有各的學術興奮點,始終無法集中精力,完成此擬想中的大書。眼看十多年過去了,第二冊還在醞釀中,何時能成完璧,實在不得而知。出版社于是轉變策略,勸我將此書單獨刊行。說是日後全史若能成編,再讓我打點行裝,重新歸隊。
好在此書本就體例獨立,首尾完整,論述上也頗具特色;以今日眼光重讀一遍,感覺上似乎還沒完全過時。故此,舊貌換新顏,也還說得過去。
閱讀本書,有個訣竅,那就是參考附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此文原入拙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005年),只因與本書關系實在
太密切,不得已重新收錄。在此文中,我著重談了小說史的體例、小說史寫作的重心、小說史研究方法等三個問題,而嚴家炎、錢理群、洪子誠、吳福輝等課題組同人也都各抒
己見(黃子平因人在國外,沒有參加)。那次討論相當深入,對于如何撰史,各人體會並不一致,其中的縫隙,很值得玩味。
這則“討論紀要”,是由我根據錄音整理,請大家過目,再送出去發表的。先是以《小說史體例與小說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的面目,出現在《文學評論家》1990年4期上;因排印中出現了不少錯誤,雜志社不好意思,改題《論小說史體例》,重刊于1991年1期。如此難得的“校訂本”,又為《新華文摘》亞991年5期所轉載。另外,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動態》第4號(1990年10月)上,也刊發了此文。
本書正式出版後,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關注,以下幾則書評,大體代表了那個時候學界的主流意見。其中,錢理群的《小說史研究的新視域》(《讀書》1990年7期)、谷梁的《嶄新的史識開拓——讀第一卷》(《文匯讀書周報》1990年10月27日)、李慶西的《文化、詩學和敘事方式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的兩個問題》(《上海文論》1990年6期)、解志熙的《文學史的新寫作及其理論問題——讀第一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2期)、劉納的《有意義而有意思的工作——也讀第一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2期)等,都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同時提出若干批評或建議。而在所有書評中,我最想提及的,是刊于《人民日報》1990年5月23日的《昔風舊雨話“小說”》。那則短文的作者署名“仲遠”,實則是英年早逝的亡友吳方——屈指算來,吳兄謝世剛好十年!
……
好在此書本就體例獨立,首尾完整,論述上也頗具特色;以今日眼光重讀一遍,感覺上似乎還沒完全過時。故此,舊貌換新顏,也還說得過去。
閱讀本書,有個訣竅,那就是參考附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此文原入拙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005年),只因與本書關系實在
太密切,不得已重新收錄。在此文中,我著重談了小說史的體例、小說史寫作的重心、小說史研究方法等三個問題,而嚴家炎、錢理群、洪子誠、吳福輝等課題組同人也都各抒
己見(黃子平因人在國外,沒有參加)。那次討論相當深入,對于如何撰史,各人體會並不一致,其中的縫隙,很值得玩味。
這則“討論紀要”,是由我根據錄音整理,請大家過目,再送出去發表的。先是以《小說史體例與小說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討論紀要的面目,出現在《文學評論家》1990年4期上;因排印中出現了不少錯誤,雜志社不好意思,改題《論小說史體例》,重刊于1991年1期。如此難得的“校訂本”,又為《新華文摘》亞991年5期所轉載。另外,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動態》第4號(1990年10月)上,也刊發了此文。
本書正式出版後,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關注,以下幾則書評,大體代表了那個時候學界的主流意見。其中,錢理群的《小說史研究的新視域》(《讀書》1990年7期)、谷梁的《嶄新的史識開拓——讀第一卷》(《文匯讀書周報》1990年10月27日)、李慶西的《文化、詩學和敘事方式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的兩個問題》(《上海文論》1990年6期)、解志熙的《文學史的新寫作及其理論問題——讀第一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2期)、劉納的《有意義而有意思的工作——也讀第一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2期)等,都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同時提出若干批評或建議。而在所有書評中,我最想提及的,是刊于《人民日報》1990年5月23日的《昔風舊雨話“小說”》。那則短文的作者署名“仲遠”,實則是英年早逝的亡友吳方——屈指算來,吳兄謝世剛好十年!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