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人文地理學研究新進展

科學發展觀與人文地理學研究新進展
定價:252
NT $ 219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教學研究會2004年學術年會的最終成果。

本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文地理學學術與教學研究」為主題,內容涉及人文地理學,特別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多個領域。本書重點突出「五個統籌」與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與改革創新、人文地理學理論問題研討、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發展方向以及基於人文視角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反映了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目錄


理論篇
論我國經濟地理學對發展觀演變的響應
新社會經濟思潮下的旅游規划體系及設計
從逃避主義透視人文主義地理學——讀段義孚《逃避主義》有感
論中國行政區、經濟區、自然區的融合及協調發展
中國古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試論人文地理學教材建設和創新的幾個重要問題
我國文化經濟一體化研究述評
「以人為本」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旅游開發實踐
犯罪地理學新探
地理環境與民俗起源初探
集群理論與主導產業理論比較研究
我國區域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的融合與發展
事件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影響評價研究——以2003年江蘇省無錫市太湖博覽會為例
重新認識麥金德「陸權論」對世界政治地理的影響
「五個統籌」與人文地理學教學

實踐篇
「五個統籌」與江蘇五大發展戰略研究
……
 

發展觀是關於發展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對發展的實踐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切實考慮人民群眾的需求;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着眼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所謂協調發展,就是各方面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后代着想。作為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的思維理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五個統籌」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着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是對發展的內涵、要義、本質的一次深化和創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蘊含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當代的中國國情,體現深刻的人文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尤其是經濟地理學的首要任務和驅動力量是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我國發展觀的演變,並結合國家各個時期經濟建設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規划和理論總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理念,科學發展觀將不僅指導着我國的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也將深刻影響着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趨勢。「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必將在人文與社會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綜合研究、「五個統籌」的經濟地理研究、新型國土規划與區域規划研究等方面影響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向。可以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為人文地理學提出了新的任務,也為人文地理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人文地理學一直是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它以社會的空間組織和人與環境的關系為研究主題,涵蓋經濟、人口、文化等諸多內容,涉及現實社會經濟發展中許多重大熱點、焦點問題。而中國人口眾多,空間廣闊,經濟社會發展地域差異極大;同時,文化多樣、歷史悠久,文化背景對區域發展有着重要的驅動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急劇轉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日新月異。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需要人文地理學,中國也具各人文地理學發展的肥沃土壤。50多年來,地理學發展的基本經驗是服務於國家的戰略需求,「以任務帶學科」。在這個方針指導下,不僅完成了大量的國家和地方的任務,而且在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方面有大量的發現和發展。就人文地理學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文地理學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針對國家和地方的需要做了大量的科學咨詢、規划和規划研究工作。在社會經濟的空間結構理論、區域PRED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地區產業結構的階段論、大城市郊區化等理論研究以及旅游資源評價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就。

中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新思想、新觀念給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面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轉型,我國人文地理學者,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與國際主流學派兼容的人文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同時,必須根據新任務,利用新機遇,拓展新興研究領域。中國未來的產業優化與升級、農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國際貿易、城市化、人口健康、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等都需要人文地理學的廣泛參與。可以說,現階段,人文地理學發展面臨着大量的國家需求,研究領域很廣,發展空間很大,發展動力很強,發展后勁很足。

面對新背景,為加強人文地理學學術交流和教學研究,由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承辦的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教學研究會2004年學術年會於2004年8月7日至10日在江蘇徐州舉行。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60余篇,從中優選了38篇論文匯集成書,作為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教學研究會2004年學術年會的最終成果。

本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文地理學學術與教學研究」為主題,重點突出了「五個統籌」與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與改革創新、人文地理學理論問題研討、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發展方向以及基於人文視角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反映了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可以說,本書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代表性、理論性和實踐性。

與國內外已出版的同類書籍比較,從學術思想、內容范圍、寫作特點等方面看,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介紹新理論(「第三條道路」、逃避主義)、運用新思想(科學發展觀)、解決新問題(東北現象與東北大開發、中部崛起),體現出人文地理學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特點,折射出人文地理學的活力與魅力。

第二,研究內容廣(涉及人文地理學的眾多分支學科,如旅游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研究區域多(江蘇、江西、東北等)、作者群廣(涉及4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學研究人員)。本書在兼顧理論深度和實踐作用的同時,能夠統籌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具有代表性、涵蓋性和權威性。

第三,作者群素質高,教授、副教授比重大。很多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人文地理學研究,跟蹤研究熱點,創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推動學科發展。同時,文章支撐平台較高。很多文章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級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作為論文集,本書既不像教材那樣呆板,也不像專著那樣是「一家之言」。因而,從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比較靈活且不拘一格,可謂是取眾家之長成就一書,具有容量大、適應性強、讀者群廣的特點。

本書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實證分析,內容廣泛,觀點新穎,既可供高等院校地理專業和其他社會人文學科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社會讀者閱讀,也可供政府工作人員、社會學者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