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關文學的本質、功能、形式及內容的經典理論著作,作者以「文學的外部研究」和「文學的內部研究」、構築其理論體系,超越了多年以來文學理論架構的傳統模式。本書是在文學研究方面最富條理、范圍最廣、最有針對性嘗試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出版以來,即作為最經典的文學理論教材受到全球范圍內專家、教授以及廣大學生的歡迎。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全國中文專業大學生必讀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國許多高校指定為中文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
目錄
韋勒克與他的文學理論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部 定義和區分
第一章 文學和文學研究
第二章 文學的本質
第三章 文學的作用
第四章 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
第五章 總體文學、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
第二部 初步工作
第六章 論據的編排與確定
第三部 文學的外部研究
引言
第七章 文學和傳記
第八章 文學和心理學
第九章 文學和社會
第十章 文學和思想
第十一章 文學和其他藝術
第四部 文學的內部研究
引言
第十二章 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諧音、節奏和格律
第十四章 文體和文體學
第十五章 意象、隱喻、象征、神話
第十六章 敘述性小說的性質和模式
第十七章 文學的類型
第十八章 文學的評價
第十九章 文學史
參考書目
索引
修訂版後記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部 定義和區分
第一章 文學和文學研究
第二章 文學的本質
第三章 文學的作用
第四章 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
第五章 總體文學、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
第二部 初步工作
第六章 論據的編排與確定
第三部 文學的外部研究
引言
第七章 文學和傳記
第八章 文學和心理學
第九章 文學和社會
第十章 文學和思想
第十一章 文學和其他藝術
第四部 文學的內部研究
引言
第十二章 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諧音、節奏和格律
第十四章 文體和文體學
第十五章 意象、隱喻、象征、神話
第十六章 敘述性小說的性質和模式
第十七章 文學的類型
第十八章 文學的評價
第十九章 文學史
參考書目
索引
修訂版後記
序
給這本書命名比一般設想的要困難得多。即便用一個確當的「短名字」,像「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的方法學」之類,也顯得過分笨拙。在19世紀之前,這個問題要容易解決一些,因為那時可以用一個分析性的長標題貫穿扉頁,而在書脊上只印上「文學」二字。
就我們所知,至今還沒有一本類似的書可以和我們這本書相比擬。它既不是一本向青年人傳授文學鑒賞知識的教科書,也不是(像莫里茲的《目的與方法》那樣)一本綜述學者們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書。可以說,它與「詩學」和「修辭學」(上自亞里士多德,中經布萊爾、坎貝爾、凱姆斯以降)有著某種一脈相承的關系,這兩類著作系統處理的是美文和文體學中的類別,或者是那些「文學批評原理」中涉及的問題。我們力圖把「詩學」(文學理論)、「扌比評」(文學的評價)和「研究」(「探索」)、「文學史」(文學的「動態」與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靜態」相對照)這四個范圍統一成一體。它與某些德國的和俄國的著作較為接近,諸如瓦爾澤爾的《內容與形式》、尤利烏斯·彼得森的《詩的科學》、托馬舍夫斯基的《文學理論》等。與德國人不同的是,我們避免僅僅重復他人的觀點,盡管我們並不排除參考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我們堅持觀點的始終如一;與托馬舍夫斯基不同的是,我們並不就「詩體學」之類的題目講授基礎知識。我們既不像德國人那樣折中,也不像俄國人那樣教條。
按照較老的美國研究標准來說,要嘗試為文學研究提供某些理論上的假說(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超越「事實」)未免有點華而不實,甚至「缺乏學者風度」,而要對那些高級的專著做出評價和綜述就更顯得有點放肆無禮。我們對每一位專家所擅長之領域的評論自然不能使他們滿意,然而,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求十分的完滿,本書中所引的例子不過是例子,並非「證據」;書目也只能是「選擇性」的。我們也不打算回答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我們認為,在研究中聽取國際上各種不同的意見、提出恰當的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基本原則,對於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是極有價值的。
本書的兩位作者1939年在衣阿華大學初次相識,很快就發現在文學理論和方法學的范疇內彼此有許多一致的觀點。
雖然我們的背景和素養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大體相似的發展經歷:都參加過歷史的研究,專攻過「思想史」,最後一致認識到,文學研究應該是絕對「文學的」。我們都相信「研究」和「批評」是和諧一致的,都拒絕接受把文學分成「當代的文學」和「過去的文學」的觀點。
1941年,我們就「歷史」與「批評」的問題共同撰寫了《文學研究》一書,諾爾曼·福斯特曾給予許多鼓勵和幫助,對此,我們十分感激。倘若不是為了避免給人以錯誤印象的話,我們本來是要把這本書奉獻給他的。
本書現有的章節是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完成的。韋勒克承擔了第一至二章、四至七章、九至十四章和十九章,沃倫承擔了第三章、八章、十五至十八章。本書確是兩位觀點一致、意趣相投的作家全力合作的結果。毫無疑問,在術語的使用、調子的處理和強調的角度等方面難免會有輕微的差別,但我們敢說兩位不同的作者能夠在實質上達到如此的默契,大約是可以彌補這些輕微的差別造成的不足的。
應該感謝史蒂文斯博士和洛克菲勒基金會人文科學分部,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就不可能完成。還要感謝衣阿華大學的校長、教務長、系主任的熱情支持,他們給作者安排了充足的時間.R. P.布萊克默和J.C.蘭色姆給了作者真誠的鼓勵;W.福里、R.雅柯布遜、J.麥克蓋里德、J.C.蒲柏和R。P.沃倫分別閱讀了有關章節;A,懷特小姐則自始至終參加了本書的編輯工作,這里一並表示謝忱。
┅┅
就我們所知,至今還沒有一本類似的書可以和我們這本書相比擬。它既不是一本向青年人傳授文學鑒賞知識的教科書,也不是(像莫里茲的《目的與方法》那樣)一本綜述學者們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書。可以說,它與「詩學」和「修辭學」(上自亞里士多德,中經布萊爾、坎貝爾、凱姆斯以降)有著某種一脈相承的關系,這兩類著作系統處理的是美文和文體學中的類別,或者是那些「文學批評原理」中涉及的問題。我們力圖把「詩學」(文學理論)、「扌比評」(文學的評價)和「研究」(「探索」)、「文學史」(文學的「動態」與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靜態」相對照)這四個范圍統一成一體。它與某些德國的和俄國的著作較為接近,諸如瓦爾澤爾的《內容與形式》、尤利烏斯·彼得森的《詩的科學》、托馬舍夫斯基的《文學理論》等。與德國人不同的是,我們避免僅僅重復他人的觀點,盡管我們並不排除參考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我們堅持觀點的始終如一;與托馬舍夫斯基不同的是,我們並不就「詩體學」之類的題目講授基礎知識。我們既不像德國人那樣折中,也不像俄國人那樣教條。
按照較老的美國研究標准來說,要嘗試為文學研究提供某些理論上的假說(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超越「事實」)未免有點華而不實,甚至「缺乏學者風度」,而要對那些高級的專著做出評價和綜述就更顯得有點放肆無禮。我們對每一位專家所擅長之領域的評論自然不能使他們滿意,然而,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求十分的完滿,本書中所引的例子不過是例子,並非「證據」;書目也只能是「選擇性」的。我們也不打算回答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我們認為,在研究中聽取國際上各種不同的意見、提出恰當的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基本原則,對於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是極有價值的。
本書的兩位作者1939年在衣阿華大學初次相識,很快就發現在文學理論和方法學的范疇內彼此有許多一致的觀點。
雖然我們的背景和素養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大體相似的發展經歷:都參加過歷史的研究,專攻過「思想史」,最後一致認識到,文學研究應該是絕對「文學的」。我們都相信「研究」和「批評」是和諧一致的,都拒絕接受把文學分成「當代的文學」和「過去的文學」的觀點。
1941年,我們就「歷史」與「批評」的問題共同撰寫了《文學研究》一書,諾爾曼·福斯特曾給予許多鼓勵和幫助,對此,我們十分感激。倘若不是為了避免給人以錯誤印象的話,我們本來是要把這本書奉獻給他的。
本書現有的章節是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完成的。韋勒克承擔了第一至二章、四至七章、九至十四章和十九章,沃倫承擔了第三章、八章、十五至十八章。本書確是兩位觀點一致、意趣相投的作家全力合作的結果。毫無疑問,在術語的使用、調子的處理和強調的角度等方面難免會有輕微的差別,但我們敢說兩位不同的作者能夠在實質上達到如此的默契,大約是可以彌補這些輕微的差別造成的不足的。
應該感謝史蒂文斯博士和洛克菲勒基金會人文科學分部,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就不可能完成。還要感謝衣阿華大學的校長、教務長、系主任的熱情支持,他們給作者安排了充足的時間.R. P.布萊克默和J.C.蘭色姆給了作者真誠的鼓勵;W.福里、R.雅柯布遜、J.麥克蓋里德、J.C.蒲柏和R。P.沃倫分別閱讀了有關章節;A,懷特小姐則自始至終參加了本書的編輯工作,這里一並表示謝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4折$130
-
新書87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