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就知識體系和專業實踐而言,田野工作及與其相關的民族志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人類學學科的核心內容。從學科上看,把民族志視為“ 簡單的描述”, 即為自然人類行為科學提供原始資料的手段的時期早已成為歷史。不論是學科文體上的轉變 (從“深度”描寫到“書寫文化”)還是學科的歷史轉變 (從政治經濟轉向區域社會歷史),在美國和英國大學的著名系部里, 主流社會一文化人類學都把民族志描述視為學科本身發展的一個有價值、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通過他們對過去和現在的田野思想的深刻的和有刺激性審查,這本書的貢獻之處在于它指出了人類作為一個概念和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學科努力的方向。我們通常將在爭論下一步應該如何的時候參考《人類學定位》這本書。
 

目錄

第一章 學科與實踐︰作為地點、方法和場所的人類學“田野”
一、引言
二、“田野科學”之譜系
三、原型的含義
四、非正統與霸權︰“田野”和“田野調查”的選擇性傳統
五、重新解讀“田野”︰方法論與地點
第二章 伊絲梅爾之後︰田野調查傳統及其未來庫克利克
第三章 定位過去
一、有關人類學的歷史
二、田野的概貌
三、置換人類學
第四章 新聞與文化︰瞬間現象與田野傳統馬爾基
第五章 美國協會的非洲研究阿莫瑞
第六章 北美社會人類學分支學科的興起與衰落克利爾
第七章 人類學和對科學的文化研究︰從城堡到木偶人馬丁
第八章 你不能乘地鐵去田野︰地球村的“村落”認識論柏薩洛
第九章 虛擬人類學家維斯頓
第十章 廣泛的實踐︰田野、旅行與人類學訓練克里弗德
參考文獻
撰搞者介紹
 

“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經過修訂和大家見面了,這套教材是由王銘銘教授策劃的,包括國際人類學界在世紀之交前後出版的五種著作,作者也都是蜚聲國際的人類學家。考慮到作為一套叢書,這五本書也是各有側重。從基本概念、人類學概論、學科發展史和理論史到田野工作方法,覆蓋了作為文化人類學基礎的幾個主要部分。然而,選人這套叢書的這些著作又不是簡單的教材。如《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一書,是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編寫的,領餃作者邁克爾‧赫茨菲爾德是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著名教授,沒有像通常的《文化人類學概論》那樣四平八穩地展開教科書式的討論,而是用一種反思“常識”的眼光來展開思辨性的討論。其他幾種作品也是可以用作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之作。這套叢書出版之後,以學術著作難有的速度很快售罄。我們在這一次修訂中,將過去改譯書名的兩本書重新訂正,回歸本來面目。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和訓練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類學家的成長道路中,可能會有不同的途徑。有些人可以先搜集和積累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或者說對生活的詳細觀察有所收獲,開始覺得有研究的必要,需要解釋這些材料。于是乎通過閱讀和請教,學習人類學理論,了解不同學派的觀點,熟悉不同的理論分析和解釋路徑,再加上用人類學田野工作和比較研究技術不斷改進自己的研究方法,從而成為人類學家;另外一些人,在已經學術制度化的今天主要是從院校中培養出來的。在大學課堂中學習相關的課程,閱讀人類學經典著作,听各路名家的講座,然後再去進行田野工作,進行田野民族志寫作,最終完成從學生到人類學家的歷程。

這兩種人類學家成長的歷程應該說都是“悟”的過程。兩種途徑都需要理論,只是是理論先行還是田野先行的順序有所不同的,即是先有了田野積累然後去領悟理論,還是先經過理論訓練再去體悟田野的差別。不論你走哪條道路,理論與田野民族志實踐總是不斷互動的。有了一定的理論積累,就要考慮怎樣用于田野實踐,怎樣在田野中發現生動的、可以延展理論的寶貴材料。而有了很好的田野材料,如果沒有豐厚的理論積累也無從解釋。或者涉獵了一些解釋模式,但知之不深或者不了解對這一模式近期的批評和討論,就會影響田野民族志寫作的質量。在學術嚴謹的過程中,也許有人提出了新的理論模式,或者對一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田野民族志作者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寫出的田野民族志作品怎麼談得上較高的學術水平、較深厚的學術造詣呢?不注重理論的繼續學習必然落伍。這就是人類學中所謂理論與田野工作關系張力的表現。

在大學人類學及相關學科課程中,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奠定良好的學科基礎都是最重要的。從學科基礎開始,如果按照規範的教學路數,首先要明白概念,要讀概論,要熟悉學科史,還要關注研究方法。人類學專業的學位論文通常也必須要有人類學相關理論的追溯,也可以叫做“方法論”(methodology),要求學生追溯在要討論的那個問題上前人已經做了什麼,哪些做得比較成功,還有哪些不足或缺陷;再就是有關研究方法的思考,用什麼方法,怎麼用,為什麼要用研究者選用的那些方法。我們做的新研究就是在田野民族志材料和理論上對前人研究的超越。不然研究還有什麼學術價值?全面了解、深入鑽研並勇于質疑才是真正的“學問”。

學術史的追溯能夠使學科從業者不斷增長學術問題意識。問題怎樣才能夠提出來,當然要有不斷質詢和思考的習慣,但是更要有豐厚的學術積累。也許一位年輕氣盛的學子能夠不斷地向權威提出“問題”,我們在鼓勵這種精神的同時,也需要考量這種“問題”是不是學術問題。人類學學術研究需要積累。我認為,這種積累主要是說兩個方面,也就是田野工作和理論。田野調查固然非常重要,而且是人類學研究的基礎。不過,並非去了“那里”,就是做了人類學田野工作。我們應當掌握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基本方法,比如怎樣擬定調查提綱、怎樣做深度訪談、怎樣記錄和整理資料,等等。在比較研究中也需要知道如何進行比較的相關問題,使研究不至于走上古典聯想主義的任何事項的胡亂連接和對比較對象彼此間關系的任意臆想之中。人類學田野工作要講究方法,在明了怎樣做之後,必須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考慮。于是就過渡到理論的層面。再細分的話,涉及關于方法的理論和關于問題的理論。前者是說從人類學知識的性質、田野社會關系、學術倫理及價值和田野民族志著述等方面的理論思考;後者則是不同人類學理論流派對相關問題研究分析的基本取向、出發點、主要理論、重要概念和假說等方面的學術爭辯。學術史的學習是我們有可能把握這些論爭的線索,並找到自己的立場。然後再通過深人細致的田野調查去質疑現有的理論範式,提出你的見解,從而以人類學學術研究的話語參與學術討論,豐富人類學思想庫。

我們還應當認識到這套叢書及其他相關著作的翻譯出版對中國人類學及其相關學科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隨著人類學在我國的發展,一些有關人類學理論和歷史的著作也陸續出版,一些國內學者編寫的人類學教科書也先後問世,對學習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頗有幫助。但是,國內的大部分人類學學科理論史及方法論專著,由于寫作年代較早、國內研究資料或研究與寫作時間的限制等原因,其中許多著作也沒有能夠具備人類學學術思想淵源到後現代主義人類學這樣寬廣的視野,缺乏對某些新出現的理論和方法論的認真思考,在評述立場上也許難于把握分寸。在目前國內的人類學教學中,一些大學專業系科往往面臨教科書難以買到或不便使用,參考書匱乏的窘境。三年前華夏出版社推出了“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所選書目起點高且多為近年出版,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在人類學理論教科書編譯方面的一大進展。現在經過重新修訂後,作為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當代民族問題戰略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之一,再次由華夏出版社出版,以饋讀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