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然而,同一主題的故事講多了,難免會重復、落窠臼,這就既為文學創新帶來了困難,又為深具智慧的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在民間故事比目魚,作者就巧妙地運用了「戲中戲」的手法,戲中套戲,使古老的愛情故事煥發了青春。
作者首先讓主人公譚楚玉打破書生和戲子之間身份懸殊的傳統觀念,加入戲班以便和情人藐姑相會,面對戲班男女不能隨便接觸的規矩,作者讓藐姑想出了藉戲以傳情的辦法,自編台詞向譚楚玉表白了心意;同時,譚楚玉也取得了做正生的位置。那麽,作者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讓有情人藉排戲、背台詞的機會假戲真唱,各訴情懷。最後,為了反抗錢萬貫和劉絳仙的逼迫,作者就讓藐姑在戲台藉演荊釵記,痛罵踐萬貫,並讓譚楚玉和藐姑兩人雙雙投水而死,表達了對愛情生死與共的情懷。
作者就這樣一步一步用藉戲演戲的手法,重新演繹了一場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本身或許沒有什麽特別之處,結局讓主人公化作比目魚,也是「梁祝化蝶」的翻版;但是,作者的出奇之處在於:首先把主人公的身份定位為戲子,再讓主人公一方面演別人的故事,又同時在演自己的故事,使兩者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在讀者看來,就既是在看老故事荊釵記,又是在看新故事比目魚,老故事就有了新的生命,讓讀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者可以這麽說,故事人人會講,妙處正在講法人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