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桑原(阝少馬)藏(1871-1931),日本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其治史風格有三:一、以外國說明中國,故能獨避蹊徑,尤注重西域史、東西交通史等方面的課題;二、科學的歷史學,故能廣征博引,考證翔實;三、深入淺出,故行文條分縷析,明快簡捷,引人入勝。他的《蒲壽庚考》等先驅性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界的極高評價。
《東洋史說苑》為作者身前親自編訂的短篇論文集。1927年出版後,以其文字清新可讀,內容新穎超拔,成為不可多得的史學暢銷書。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許多方面仍不失其魅力。本書為中國出版界的第一個中譯本。
 

目錄

文化
東洋人的發明
歷史上所見中國南方的開發
元代的蒙古人
宗教
佛教對於六朝隋唐時代文化之影響
入竺求法的僧侶
關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習俗
關於中國古代的祭祀
中國人辮發的歷史
中國人食人肉的習俗
中國的宦官
氣質
中國人的文弱和保守
中國人的妥協性與猜疑心
人物
秦始皇
中國歷史上的偉人——孔子與孔明
東漢的班超
時事
黃禍論
中國的國教問題
附錄:《東洋史說苑》及桑原中國學
 

日本人(包括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遷徙到列島的人們及其後裔),至少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揭開了研讀中國典籍的歷史,而伴隨中國文化進入日本所產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諸如寫經抄書、創造假名、宮中講經、發明訓讀、朗詠流行、設明經文章諸科博士、藏典修史等等,構成了人類文化交流史上壯觀的奇景。 日本人審視中國的同時,也在成就著自身。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從廣義上講,日本人研究中國,幾乎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學界真正把研究中國的學問稱為「中國學」,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
長達一千五百年以上的中國研究史,是與日本文化的開創和發展緊密聯系的。尤其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完全拋開中國學術史,便沒有完整的日本學術史可言。但是,從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研究中國的目的方法和態度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盡管中國傳統的考據學、文獻學的影響依然存在,但與西方學術同時也與本土固有文化研究建立的聯系,遠比與中國同時學術的聯系敏感、緊密而又牢固。不論如何,從古至今,日本學界產生了眾多研究中國的大學問家和名文名著。
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與中國自身的學術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導這門學問的根本課題,是島國日本如何面對大陸中國。它們不僅根植於異質的文化土壤,從屬於日本文化體系,反映或者作用於當時日本的包括民族主義思潮在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在日本學界獲取評價,而且根本目標在於發展日本文化。所以盡管它們有時與中國本土學問面臨著同一對象,然而兩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和價值。
在世界文化走出各自分割歷史階段的今天,國外中國學與中國的國學共同構成世界的學術中國觀,而又各屬不同的學術體系,發揮著不同的文化功能。對於我們的國學來說,國外的中國學可以說是不宜回避的「他者」,日本的中國學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進一步說,日本中國學除了具有其他國家中國學的共性之外,還有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離不開一個「近」字。例如,由於許多業已散佚的中國文獻通過抄本或者刻本保存在日本,使得日本成為域外最重要的中國文獻資料庫之一;又比如日本擁有傳統的閱讀和訓釋中國文學的特殊手段等等,這給中國文獻的傳播和解讀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同時,由於中日兩國學術交流源遠流長,日本中國學與日本學研究的關系特別緊密,也使得它在考據和比較研究這兩方面,有著更多的資源和課題。
在日本,對日本古代學術文化的研究,常常不能與對中國的研究一刀兩斷,再加上現代學術謀求溝通的大趨勢,便使得日本中國學者,例如內藤湖南、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等人的著述的影響超出了中國學的范圍;另一方面,某些研究日本學的著述,例如明治時代的民峪學家、最早的環境保護運動力行者南方熊楠、有「知識巨人」、「時代代言人」之稱的加藤周一、「文化功勞者」稱號獲得者中西進等人著述中涉及到中國學的部分,也都是一讀的價值。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