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久雄教授是日本當今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一位世界著名的語言學家。十年前他從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科的教授職位退下來之後,又受聘到日本最有名的私立大學之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特任基礎漢語教授,兼文學部研究院教授;並被東京大學授予榮譽教授稱號。今年3月平山先生年屆古稀,又從早稻田大學退休下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論文集,正是一個很好的紀念和祝壽活動。
這本文集共收論文17篇。
其中上古音1篇,即《用聲母齶化因素*j來代替上古漢語的介音*r》(1994),這是針對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聲母體系中為解釋精組、端組分別演變出庄組與知組以及二等韻的來源,而構擬的介音*r,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平山先生認為中古的知組還未演變為卷舌音,*r介音就失去作用,還不如用齶化因素*j。記得平山先生在1993年9月大阪第2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研討會上宣讀此文后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和討論。
其他16篇大致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關於探討中古音及其到近代或現代的演變規律的;一組是研究漢語聲調史的,着重探討現代漢語一些方音的變調現象,並分析其成因,或構擬其古調值的。
后一組共有11篇,其中《日僧安然里關於唐代聲調的記載》(1987)主要從文獻上進行分析,認為唐代平上去入四聲已分輕、重,即陰、陽;還介紹了唐時日本與中國交往的歷史及日本漢語音韻學史的情況,考證了日語里吳音與漢音之始(初時吳音叫和音,漢音稱正音),令我們增長不少見識。《中古漢語的清入聲與北京話聲調的對應規律》(1990)一文,對一般認為北京話里古清入字的演變無規律可尋的現象,從文言與白話的不同層次以及語法詞性的區別重新作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一些有趣的對應規律,視角新穎。1989年曾在北大講台上作過報告,頗受歡迎,后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