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文學想像與文化利用的角度,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後殖民、接受美學等有關理論,對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具體描繪了英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烏托邦和異域之美,詳細分析了英國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對中國形象的正面利用和負面利用。通過研究中國形象如何被英國作家所想像、誇飾和曲解,並對其社會心理背景和深層的文化結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姜智芹,1967年出生,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2002年獲山東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2-2004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做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歐美文學、中西比較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外文學》、《文史哲》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專著《他者之鏡:卡夫卡與中國新時期小說》,合著《山東文學的域外鏡像》,譯著《跨越邊界——知識 學科 學科互涉》等。
目錄
序
導言
第一章 比較文學形象學意義上的異國形象
一 定義、范疇與方法論
二 投射性、互動性和跨學科性
三 中央數百年文化交流概覽
四 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概述
第二章 想象的烏托邦和異域之美
一 想象在異國形象塑造中的獨特作用
二 《曼德維爾游記》中的傳奇中國
三 英國現實生活里的「中國風」
四 《忽必烈汗》殘篇里的夢幻中國
五 「古瓷」與「烤豬」上的懷舊中國
六 人類永恆的夢鄉——香格里拉
七 西方世界的折射——卡內蒂的《迷惘》
第三章 質疑與構建:進步與審美視野中的他者
一 英國文人的中國揄揚
二 伯頓:治療「憂郁」的靈丹妙藥
三 《趙氏孤兒》改編里的政治映射
四 《世界公民》中的英國批評
五 蘭陀:中國皇帝是東方的明珠
六 卡萊爾:文人英雄的成功政治
七 迪金森:現代審美視野中的烏托邦中國
八 羅素:拯救西方文明的東方之光
第四章 維護與整合:停滯與恐怖意識中的他者
一 「中國熱」的退潮和中國形象的改變
二 笛福:中國的嚴厲批評者
三 德·昆西:恐怖與停滯的中國
四 毛姆東方主義的傲慢與偏見
五 羅默的「黃禍論」幽靈付滿楚
第五章 文化的差異、誤讀與交流
一 文化差異、文化屏障與文化交流
二 文化交流與形象誤讀
三 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則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導言
第一章 比較文學形象學意義上的異國形象
一 定義、范疇與方法論
二 投射性、互動性和跨學科性
三 中央數百年文化交流概覽
四 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概述
第二章 想象的烏托邦和異域之美
一 想象在異國形象塑造中的獨特作用
二 《曼德維爾游記》中的傳奇中國
三 英國現實生活里的「中國風」
四 《忽必烈汗》殘篇里的夢幻中國
五 「古瓷」與「烤豬」上的懷舊中國
六 人類永恆的夢鄉——香格里拉
七 西方世界的折射——卡內蒂的《迷惘》
第三章 質疑與構建:進步與審美視野中的他者
一 英國文人的中國揄揚
二 伯頓:治療「憂郁」的靈丹妙藥
三 《趙氏孤兒》改編里的政治映射
四 《世界公民》中的英國批評
五 蘭陀:中國皇帝是東方的明珠
六 卡萊爾:文人英雄的成功政治
七 迪金森:現代審美視野中的烏托邦中國
八 羅素:拯救西方文明的東方之光
第四章 維護與整合:停滯與恐怖意識中的他者
一 「中國熱」的退潮和中國形象的改變
二 笛福:中國的嚴厲批評者
三 德·昆西:恐怖與停滯的中國
四 毛姆東方主義的傲慢與偏見
五 羅默的「黃禍論」幽靈付滿楚
第五章 文化的差異、誤讀與交流
一 文化差異、文化屏障與文化交流
二 文化交流與形象誤讀
三 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則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姜智芹女士的《文學想象與文化利用》即將出版了,我作為書稿最初的讀者,同她一道分享着欣喜。
這部論著屬於比較文學中的形象學的范圍。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法國和德國學者首倡形象學,近十余年來,國內學者相繼呼應,多有論著問世,成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新熱點,頗為學界所矚目。不過如果比較一下這些論著,就可以發現,關於形象學,無論其對象、范疇或是原理、方法,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以至差異甚大。對於一門新興的學科而言,這種現象自然難免。這也帶來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對於研究者,特別青年學子,可能使他們感到困難和茫然;另一方面,這就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空間,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理解、興趣和專長探索前進,去豐富這一學科的內容。在一個思想和學術都日交多元化的時代,這是必然出現的局面。
智芹博士興趣廣泛而又目光敏銳,頗富學術悟性,她是較早進入了形象學領域的青年學者之一。她的這部專著論析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涉及這一課題,智芹並非第一人,但是智芹顯示出自己的特色。
中英文化交流源遠流長,13世紀的英國文獻中豇三廷出現最早的中國形象,其后七百多年中,中國形象在英國文化典籍中不斷出現,或正或邪,五光十色。智芹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資料都收羅齊全,但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富代表性的作品大多進人了她的視野,成為她考察的對象,關於「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這樣一個課題,智芹做出了迄今為止也許是最完整的一種研究。
智芹在自己的研究中十分注意資料的收集,依靠她出色的英語基礎,她大量查閱了原典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這是完成本項研究所必需的,但是智芹並不滿足於資料的收集和清理,而且顯示出一種非常可貴的、自覺的理論意識。形象學大師、法國的巴柔教授說過:「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樣要表現出對他者的否定,對我自身、對我自己所處空間的補充和外延」,這種「否定」、「補充」和「外延」的發現與探究才是形象學的核心。為了更深入地發現英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內涵及其意義變化的底蘊,智芹廣泛吸取和借鑒當代西方學術的成果,如接受美學、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和后結構主義中有用的方法和概念,她更新了命題、擴展了視野,無論是論析英國作家怎樣借助中國形象尋找自己「想象」的空間,或者探討他們如何對中國形象作正面或負面的「利用」的時候,她都力圖進人深度探析,其結論也給讀者以更多的啟迪。本書的最后,智芹把她對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的認知,上升到文化差異、誤讀與交流的層面予以總結,她的結論可以深化形象學研究的內容。
智芹在山東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后,來到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這部著作就是她這一期間的學術成果之一。在出站報告中,有關專家對她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聯系導師,她治學的勤奮和認真、她付出的勞動和犧牲,我是深有所知的。智芹對比較文學和形象學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我堅信,她不會滿足,她一定會繼續開拓進取,作出更大的成績。
這部論著屬於比較文學中的形象學的范圍。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法國和德國學者首倡形象學,近十余年來,國內學者相繼呼應,多有論著問世,成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新熱點,頗為學界所矚目。不過如果比較一下這些論著,就可以發現,關於形象學,無論其對象、范疇或是原理、方法,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以至差異甚大。對於一門新興的學科而言,這種現象自然難免。這也帶來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對於研究者,特別青年學子,可能使他們感到困難和茫然;另一方面,這就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空間,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理解、興趣和專長探索前進,去豐富這一學科的內容。在一個思想和學術都日交多元化的時代,這是必然出現的局面。
智芹博士興趣廣泛而又目光敏銳,頗富學術悟性,她是較早進入了形象學領域的青年學者之一。她的這部專著論析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涉及這一課題,智芹並非第一人,但是智芹顯示出自己的特色。
中英文化交流源遠流長,13世紀的英國文獻中豇三廷出現最早的中國形象,其后七百多年中,中國形象在英國文化典籍中不斷出現,或正或邪,五光十色。智芹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資料都收羅齊全,但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富代表性的作品大多進人了她的視野,成為她考察的對象,關於「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這樣一個課題,智芹做出了迄今為止也許是最完整的一種研究。
智芹在自己的研究中十分注意資料的收集,依靠她出色的英語基礎,她大量查閱了原典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這是完成本項研究所必需的,但是智芹並不滿足於資料的收集和清理,而且顯示出一種非常可貴的、自覺的理論意識。形象學大師、法國的巴柔教授說過:「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樣要表現出對他者的否定,對我自身、對我自己所處空間的補充和外延」,這種「否定」、「補充」和「外延」的發現與探究才是形象學的核心。為了更深入地發現英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內涵及其意義變化的底蘊,智芹廣泛吸取和借鑒當代西方學術的成果,如接受美學、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和后結構主義中有用的方法和概念,她更新了命題、擴展了視野,無論是論析英國作家怎樣借助中國形象尋找自己「想象」的空間,或者探討他們如何對中國形象作正面或負面的「利用」的時候,她都力圖進人深度探析,其結論也給讀者以更多的啟迪。本書的最后,智芹把她對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的認知,上升到文化差異、誤讀與交流的層面予以總結,她的結論可以深化形象學研究的內容。
智芹在山東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后,來到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這部著作就是她這一期間的學術成果之一。在出站報告中,有關專家對她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聯系導師,她治學的勤奮和認真、她付出的勞動和犧牲,我是深有所知的。智芹對比較文學和形象學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我堅信,她不會滿足,她一定會繼續開拓進取,作出更大的成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