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共七章二十一節,但大多章節皆可獨立成篇。由於是合作項目,且大多章節曾以單篇形式發表,故集結成書時未再對表述風格上的差異強求統一。這使本書沒有抽繹成教科書式的嚴整的體系構架,而有點像不同透視點的隨機聚合。但通讀全書仍可以發現,敘事與價值問題的諸多節點不僅在理論上得到了較為系統的闡發,並找到了相應的表達范疇,而且也能有效地被運用於對當代文學與批評現實的具體考察。按章節順序,我們有可能對全書的思路作出如下概略性的把握。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敘事視域
一、回到語言的切身性
二、小說與精神視域
三、軸心故事的分裂
第二章 故事的基礎
一、沒有行動的主體性
二、沒有記憶與內疚的人生
三、沒有故事的生活
第三章 敘事的本質
一、神話與隱喻
二、反烏托邦
三、與日常存在照面
第四章 敘事與時間
一、宏大敘述的時間形態
二、末世學的革命
三、非連續性與共時性
第五章 敘事語態
一、祈禱、反諷與默想
二、講述:女人與男人
三、講述:個人與歷史
第六章 敘事話語的功能
一、話語及其想象物
二、改變世界與改變語言
三、詩學還是社會學
第七章 意義與價值
一、語言的反思
二、在界面上
三、形容詞承諾
第一章 敘事視域
一、回到語言的切身性
二、小說與精神視域
三、軸心故事的分裂
第二章 故事的基礎
一、沒有行動的主體性
二、沒有記憶與內疚的人生
三、沒有故事的生活
第三章 敘事的本質
一、神話與隱喻
二、反烏托邦
三、與日常存在照面
第四章 敘事與時間
一、宏大敘述的時間形態
二、末世學的革命
三、非連續性與共時性
第五章 敘事語態
一、祈禱、反諷與默想
二、講述:女人與男人
三、講述:個人與歷史
第六章 敘事話語的功能
一、話語及其想象物
二、改變世界與改變語言
三、詩學還是社會學
第七章 意義與價值
一、語言的反思
二、在界面上
三、形容詞承諾
序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初開始到七八十年代之交完成,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經歷了一場重大的范式轉換,這一轉換被恰當地稱為「語言論轉向」(Linguis「ctum)。與古代的本體論進路、近代的認識論進路相比,語言論轉向後的哲學、文學、史學及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一系列研究領域,其面貌均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無論是研究的對象、主題,還是研究的方法和觀念旨趣,都已迥然不同於以往。以至今天,任何關於人、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思考,如果不能被納入或觸及語言之維,那幾乎就不可能是深入而有效的。
但是,語言之維並不意味著一切。如果不與自然之維、實踐之維有機地聯系起來,那麽,由語言論轉向所開啟的研究范式的偏面性,也不見得會更少。事實上,實證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語言分析,或者以語言為「中心」、「存在」、「本體」的追思,並沒有完全克服傳統形而上學及現代主體性帶來的困境,問題只是被懸擱或置換了。不僅如此,人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到,與「語言論轉向」相伴生的是精神一人文科學陷入了「合法性危機」。由於語言學與倫理學、敘事學與美學的日益分離乃至互不相容,由於放棄了「超驗」預設後又無法在「經驗」層面的實證性上落腳,更由於脫離了事物的壓力和人的生存實踐,所以,當代人文理論在方法論上大多只能采取純描述或純批判純否定的立場,這使價值重建的可能變得更加渺茫起來。
┅┅
但是,語言之維並不意味著一切。如果不與自然之維、實踐之維有機地聯系起來,那麽,由語言論轉向所開啟的研究范式的偏面性,也不見得會更少。事實上,實證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語言分析,或者以語言為「中心」、「存在」、「本體」的追思,並沒有完全克服傳統形而上學及現代主體性帶來的困境,問題只是被懸擱或置換了。不僅如此,人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到,與「語言論轉向」相伴生的是精神一人文科學陷入了「合法性危機」。由於語言學與倫理學、敘事學與美學的日益分離乃至互不相容,由於放棄了「超驗」預設後又無法在「經驗」層面的實證性上落腳,更由於脫離了事物的壓力和人的生存實踐,所以,當代人文理論在方法論上大多只能采取純描述或純批判純否定的立場,這使價值重建的可能變得更加渺茫起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