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亦作曦蘇州人。因右手多出一指,故自號支指生、枝指生、枝山、枝山居士、枝山道人等,人稱“祝枝山”。1492年,33歲的祝允明鄉試中舉,但是頗有才華而且早年得志的他,在其後屢試不第,不得不于1514年55歲時就謁選而山任廣東興寧知縣。後遷應天府通判,故人又稱“祝京兆”o在職一年,60歲出頭的祝允明因病乞歸故里。因此,出身名門的祝允明,在仕途上是一個不得意的文人。其傳略見諸《明史‧文苑二‧徐禎卿傳》下所附。
行草《等詩文》冊囚無年款,
故鑒賞者據其書風未臻晚年豪放不拘之境界,多定為祝允明中年之作,應可信。本冊行書一段,風格中蘊涵了蘇、黃、米、趙,尤其以趙子昂的影響為最多,但又不是全仿,意在通過趙氏而上追晉、唐意趣;草書一段,仍是規矩有度,而未放任揮灑。兩段用紙相同,應為同一時期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冊應該是祝允明嘗試著將宋、元意趣融入晉、唐法度時期的作品。就書法風格而論,與他正德五年(1510年)所書的《等詩卷》(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較為相近。因此7它們應該是祝允明50歲前後尚未入仕時期的作品,可視為祝允明中年時期的書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