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10年到20年間。由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是使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
馮驥才:馮驥才:男,浙江寧波人,中國當代作家和畫家。1942年生於天津。初為畫家,專事摹古。文革間飽受磨難,做過工人、業務推銷員、教師等,心中有感而發,秘密寫作,藏匿於磚底牆縫間,文革後為崛起的傷痕文學運動代表作家。1985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近八十余種。
目錄
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里
(新版序言)
前記
終結文革
拾紙救夫
附件:《瀏陽遇險》
崇拜的代價
我們,陷阱中的千軍萬馬
死臉
惟一沒有貼封條的嘴巴
我到底有沒有罪
鬼剃頭
搞原子彈的科學家
一個八歲的死刑陪綁者
我這三十年呀
絕頂聰明的人
一對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
笑的故事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
失蹤的少女
我變了一上人
牛司令
一個老紅衛兵的自白
硬漢子
三個人的苦中作樂
復仇主義者
說不清楚
苦難意識流
文革進行了兩千年
六十三號兩女人
沒有情節的人
我不願意承認是犧牲品
走出瘋狂
懺悔錄
(新版序言)
前記
終結文革
拾紙救夫
附件:《瀏陽遇險》
崇拜的代價
我們,陷阱中的千軍萬馬
死臉
惟一沒有貼封條的嘴巴
我到底有沒有罪
鬼剃頭
搞原子彈的科學家
一個八歲的死刑陪綁者
我這三十年呀
絕頂聰明的人
一對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
笑的故事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
失蹤的少女
我變了一上人
牛司令
一個老紅衛兵的自白
硬漢子
三個人的苦中作樂
復仇主義者
說不清楚
苦難意識流
文革進行了兩千年
六十三號兩女人
沒有情節的人
我不願意承認是犧牲品
走出瘋狂
懺悔錄
序
歷史的圖景一頁一頁無情地翻過;下管它繁花似錦,還是鮮血淋淋。變幻無窮是歷史也是生活的本質。但那些曾經在歷史的黑夜里受苦受難——甚至死於非命的人們,注定只是—-種可憐的犧牲品嗎?
我們常—常會感到,文革已成—為歷史——
在當今中國,已經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裝;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里才能見到;文革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連那些面孔肅殺的「階級斗爭臉兒」和一直盤踞到80年代的「左爺」們,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是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應補償他們。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這麽無影無蹤?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干凈徹底,我們應該無比慶幸。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成消失,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症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系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則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朴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里,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
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固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先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
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過去」;從文化學角度看,文革依然活著。 因為文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著——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還因為它有生存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徹底清除。尤其是20世紀的80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剝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里。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就更難於應付。
因為文革仍然作祟於我們,而我們並不知它緣自文革。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10年到20年間。由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是使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為此,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別是這次出版,將把本書帶給21世紀新的一代讀者。此亦作者之願望,是為記。
我們常—常會感到,文革已成—為歷史——
在當今中國,已經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裝;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里才能見到;文革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連那些面孔肅殺的「階級斗爭臉兒」和一直盤踞到80年代的「左爺」們,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是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應補償他們。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這麽無影無蹤?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干凈徹底,我們應該無比慶幸。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成消失,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症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系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則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朴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里,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
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固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先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
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過去」;從文化學角度看,文革依然活著。 因為文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著——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還因為它有生存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徹底清除。尤其是20世紀的80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剝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里。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就更難於應付。
因為文革仍然作祟於我們,而我們並不知它緣自文革。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10年到20年間。由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是使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為此,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別是這次出版,將把本書帶給21世紀新的一代讀者。此亦作者之願望,是為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