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即討論春秋至東漢末醫者的活動。封建時期的醫者為世襲世業,但封建崩解之後民間游動性極強的醫者集團出現(如扁鵲及其弟子);而且兩漢官醫不少即是以征召或辟召的方式延攬民間的醫者,相當程度說明民間醫者知識的創造力與活動上的活躍。漢代官方並無培養醫療人才的專門機構,如金仕起所說:「總體而言,兩漢官方於醫藥之業僅徒有利用之實,而無善盡栽培之力。」而民間的醫者如方士、道徒雜廁不分,秘密授業,系譜暗昧。金文雖然指出漢代醫學傳授型態由世業轉向師徒相授,但卻忽視民間醫者世業相襲的傳統也正逐漸成形;否則,范行准所說的南北朝「門閥的醫家」就成了無源之水。
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一文。中國醫學史找不到持續性的解剖材料,在漢代也僅有王莽解剖王孫慶一例。在《史記‧扁鵲倉公傳》與馬王堆、張家山脈書等文獻已經出現了體系性經脈學說,那麽,發生在西漢末年測量五臟與脈的醫學實驗又具有何意義?解剖人體是為了發現新事物抑或是做為正典化的工具?從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記錄,我們試圖挖掘中國正典醫學的若干特質。
張嘉鳳〈「疾病」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與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兩文即利用中古新的醫學文類(genre)討論傳染性疾病與生育文化。張文指出《諸病源候論》中疾疫相染的病源為「一候(病)多源」的解釋模式,並在論文多方鋪陳疾病與社會、文化之間復雜的風貌。李文則首次通過為數可觀的醫方書重建中古生產行為規范化及其女性經驗的歷史。關於產育婦幼的知識,古代納入「房中」之學。李貞德已經注意到這類知識在中古時期從房中書向醫方書轉移的現象。而在唐初孫思邈《婦人方》之前,《金匱要略》與《脈經》已有系統的「女性醫學」的論述。換言之,東漢以下「房中」一系的醫學自身的轉型重鑄,及其與其它醫學分支的分合遷蛻,應該才是中國醫學產、婦等科誕生的真正關鍵所在。
林富士〈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即說明早期道教內部對於使用醫藥治病的態度是分歧的,有不用拒斥、有條件承認及接受肯定等幾種對待「世俗醫藥」的態度。道教對人體與病因觀固有別於《內經》、《難經》等正典醫學,在治療上推崇胎息、導引、守一、佩符等法亦別具一格,但在中國醫學史中是否有獨立的所謂「道教醫學」,我仍頗為遲疑。原因是,道教中人基於養生延年之故直接或間接有益於醫藥之學;但這些知識往往附庸於誡律儀式或神仙法術的體系之下,並不是道教根本之道或終極之法。
蕭〈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與梁其姿〈疾病與方土之關系:元至清間醫界的看法〉兩文淪浹貫通整段歷史。不同的地理環境或「方土」產生不同的地方病,同時也形塑新的醫學論述。中古時代方書大盛,為南行者使用的備急驗方成為醫學發展的一大特色。而元至明清醫界對「濕」、「雜氣」、「污穢」等帶有方土意味的論述也蔚為大國。在此期間,所謂「南醫」、「北醫」或「東南治法」、「西北治法」等方土療法頗為流行。梁其姿特別具有洞見地比較中、西方醫學對環境作為致病因素的異同,她說:「西方與中國醫者均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認為對健康最不利的環境之上,探討疾病的成因。前者針對都市環境,而後者則針對東南、嶺南方土。」這無疑是金元醫學新說特別值得注目的一個視角。
王德毅〈宋代的養老與慈幼〉與金中樞〈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即從制度史、社會史的角度討論宋代醫療養生的相關施政。金中樞說「安濟院,有近似現代公立醫院」,言過其實。陸游《渭南文集》:「當安濟法行時,州縣醫工之良者,憚於入坊。」安濟坊制度近於慈善事業,大概無利可圖,故醫工觀望不與。王德毅述宋代養老與慈幼之政,可與金文互補合參。中國最早的兒科(錢仲陽《小兒藥證直訣》)、養老(陳直《養老奉親書》)專著出現於宋代有其時代意義。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論述十六世紀入華教士如何結合當時醫學與教義的語言來宣揚天主,引進一套與儒、道、釋截然迥異的救贖之道。西教士所輸入的新的身體、生理觀其實是古希臘的蓋倫(C.129-210AD)正典傳統,而且深深地治染宗教氣味。《泰西人身說概》與其它性醫學即以「目的論說明人體機能方式」出現的。與中國古典醫學類似,西方醫學的發展與希臘醫學正典的關系相當密切,但這種情況十九世紀以降西醫與中醫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系在民國時期的轉變〉即在述說「現代中國病人」如何形成的精彩故事。在二十世紀以前,傳統中國的醫療以病人為主體,醫生也鼓勵病人擇醫、識病,如宋代醫者寇宗奭便說:「夫病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而這種傳統的醫病關系,到了二十世紀的「醫學革命」亟需改革的對象;余雲岫即說任由病家擇醫,「一千年之後,中國仍有兩種醫學對峙」。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的病人仍舊自由擇醫,而中、西醫則有結合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