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國家(繁體版)

制度與國家(繁體版)
定價:300
NT $ 261
 

內容簡介

本書選錄了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總目的順序是依時代先後排列,但從內容來說,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和軍事制度三個層面。這些論文的出版時間,除了勞干的文章是在1945年發表而略早于本論業所訂“五十年來”的界限之外,其余都是半世紀內的作品。勞干為秦漢史史家,尤精于漢簡的校讀考釋,他著作等身,這半世紀來的作品多到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但我們仍然加以選錄,是著眼于《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一文,對于半世紀來台灣史學界的中國制度史研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這是本書的選錄標準之一。

以政治制度的研究來說,本書共計選錄五篇論文,佔篇幅之半,主要考慮是這個領域不論從中國史學傳統,或從二十世紀史學研究的重心來看,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五篇論文的篇幅都很長,它們也都著重史料的匯集和分析,一方面反映台灣史學過去半個世紀內重視史料的一個現象,另一方面也因為這些論文或多或少都參酌的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可以提供歷史研究者參考和討論。


黃清連,台北縣人,1947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玄奘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及遼金元制度與社會史,著有專書《元代戶計制度研究》、《酒與中國文化》等,論文《唐代的雇佣勞動》、《唐代散官試論》、《唐末五代的驚卒》等三十余篇。
 

目錄

出版說明
總序
導言
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
論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
論唐律上身份上罪刑之關系
說遼朝契丹人的世選制度
福建左翼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
元代的宿偉制度
明代江西偉所軍役的演變
 

十三冊的子題分別是︰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制度與國家、政治與權力、思想與學術、社會變遷、經濟脈動、城市與鄉村、家族與社會、婦女與社會、生活與文化、禮俗與宗教、生命與醫療、美術與考古。這些子題雖不能涵蓋台灣學者在中國史研究上的各方面,主體應已在內,趨勢大致可現。

這十三冊分由研究領域較為相近的青壯學者一或二人擔任主編,負責挑選論文和撰寫分冊導言。選文的一個原則是只收台灣學者的或在台灣出版的。由於是分別挑選,曾有少數作者的論文篇數較多或被重復收入。為了容納更多學者的論文,主編們協議全套書中,一人之作以不超過四篇、同一冊不超過一篇為原則。限於篇幅,又有不少佳作因為過長,被迫抽出。這是選集的無奈。另一個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便展現較新的趨勢和成果。不過,稍一翻閱,不難發現,各冊情況不一。有些收錄的幾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論文,有些則有較多幾十年前的舊作。這正好反映了台灣中國史研究方向和重心的轉移。

各冊導言的宗旨,在於綜論台灣中國史研究在不同階段的內外背景和發展大勢,其次則在介紹各冊作者和論文的特色。不過,導言的寫法沒有硬性規定,寫出來各有千秋。有些偏於介紹收錄的論文和作者或收錄的緣由,有些偏於介紹世界性史學研究的大趨勢,有些又以自己對某一領域的看法為主軸。最後我們決定不作統一,以保持導言的特色。這樣或許有助於大家認識台灣史學工作者的多樣風貌吧。

此外必須說明的是所收論文早晚相差半世紀,體例各有不同。我們不作統一,以維持原貌。有些作者已經過世,無從改訂。多數作者仍然健在,他們或未修改,或利用這次再刊的機會,作了增刪修訂。不論如何,各文之後附記原刊數據,以利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考。

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峽兩岸的中國史研究是在十分特殊的歷史境遇下各自發展的。大陸的情況無須多說。台灣的中國史研究早期是由一批1949年前後來台的文史和考古學者帶進台灣的學術園地如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原稱師範學院)和中央研究院的。從1949到1987年解除戒嚴,台灣學界除了極少數的個人和單位,有將近四十年無法自由接觸大陸學者的研究和考古發掘成果。猶記在大學和研究所讀書時,不少重要的著作,即使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出版的,都以油印或傳抄的方式在地下流傳。出版社也必須更動書名,改換作者名號,刪除刺眼的字句,才能出版這些著作。在如此隔絕的環境下,台灣史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走在馬克思理論之外。

台灣史學另一大特色則是追隨一波波歐美流行的理論,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對中國史發展較具理論或體系性的說法。記得六十年代讀大學時,師長要我們讀鄧之誠、柳詣徵、張蔭麟或錢穆的通史。幾十年後的今天,大學裹仍有不少教師以錢穆的《國史大綱》當教本。中國通史之作不是沒有,能取而代之的竟然少之又少。說好听一點,是歷史研究和著作趨向專精,合乎學術細密分工和專業化的世界潮流;說難听點,是瑣細化,少有人致力於貫通、綜合和整體解釋,忽略了歷史文化發展的大勢和精神。

這一趨向有內外多方面的原因。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學者之中,並不缺融會古今、兼涉中外的通人。然而初來台灣,生活艱困,為了衣食,絕大部分學者無法安心治學著述。加上形格勢禁,為求免禍,或噤而不言,不立文字;或退守象牙之塔,餒釘補注;或速走海外,論學異邦。這一階段台灣百廢待舉,學校圖書普遍缺乏,和外界也少聯系。新生的一代同樣為生活所苦,或兼差,或家教,能專心學業者不多。唯有少數佼佼者,因緣際會,得赴異國深造;七八十年代以後陸續回台,引領風騷,才開展出一片新的局面。

除了外部的因素,一個史學內部的原因是早期來台的學者有感於過去濫套理論和綜論大勢的流弊,多認為在綜論大局之前,應更審慎地深入史料,作歷史事件、個人、區域或某一歷史時期窄而深的研究,為建立理論立下更為穩固的史實基礎。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陶希聖經歷所謂社會史論戰之後,即深感徒言理論之無益,毅然創辦《食貨》月刊,召集同志,爬梳史料。本於同樣的宗旨,1971年《食貨》在台灣恢復出刊,成為台灣史學論著發表的重要陣地。來台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帶領下,也一直以史料工作為重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