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作者博士畢業論文基礎上加工而成。本書以重寫概念統攝古小說、戲曲的創作史,從創作論、接受論與傳播論角度,探討了重寫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接受方式與傳播手段的理論內涵,揭示唐代小說影響後世文學的規模、途徑、方法與手段,其中心觀點為:文學的影響寓於文學的接受之中。
本書為正確理解歷代文學之間不斷的繼承與發展現象,提供一個科學的闡釋體系與批評視野。學界對本書有很高的評價:「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的一個嶄新視角;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有一定獨立性的研究領域;對於中國小說史學的學科建設,也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陶文鵬研究員)。「對重新整合小說史、敘事文學史具重要學術價值,理論上亦有重大開拓意義」(閻琦教授)。
目錄
總序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重寫研究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文本的存在形態與唐代小說
第二節 重寫的對象及其表現
第三節 唐代小說派生文本的類型
第四節 重寫研究的幾個概念
第五節 為重寫下一個定義
第二章 重寫的中介及其作用
第一節 小說選本與類書的中介作用
第二節 派生文本的中介作用
第三章 重寫的性質
第一節 重寫是一種創作方式
第二節 重寫是一種批評方式
第三節 重寫是一種傳播方式
第四節 重寫是一種投機方式
第四章 影響重寫的容觀原因
第一節 唐代小說的成就與創作方式的啟迪
第二節 宋元小說理論的重寫觀念
第三節 表演藝術與敘事文學的結合
第四節 讀者的接受需求
第五章 決定重寫的主觀動機
第一節 傾訴懷抱 自澆塊壘
第二節 風化勸懲 陶淑世人
第三節 刻意創新 湔洗前陋
第四節 傾慕前作 模擬重構
第五節 其他主觀動機
附錄 後世敘事文學重寫唐代小說的實績
第一節 對小說類派生文本的抽樣統計
第二節 對戲曲類派生文本的總量統計
第三節 重寫實績分類統計表匯總
參考文獻
後記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重寫研究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文本的存在形態與唐代小說
第二節 重寫的對象及其表現
第三節 唐代小說派生文本的類型
第四節 重寫研究的幾個概念
第五節 為重寫下一個定義
第二章 重寫的中介及其作用
第一節 小說選本與類書的中介作用
第二節 派生文本的中介作用
第三章 重寫的性質
第一節 重寫是一種創作方式
第二節 重寫是一種批評方式
第三節 重寫是一種傳播方式
第四節 重寫是一種投機方式
第四章 影響重寫的容觀原因
第一節 唐代小說的成就與創作方式的啟迪
第二節 宋元小說理論的重寫觀念
第三節 表演藝術與敘事文學的結合
第四節 讀者的接受需求
第五章 決定重寫的主觀動機
第一節 傾訴懷抱 自澆塊壘
第二節 風化勸懲 陶淑世人
第三節 刻意創新 湔洗前陋
第四節 傾慕前作 模擬重構
第五節 其他主觀動機
附錄 後世敘事文學重寫唐代小說的實績
第一節 對小說類派生文本的抽樣統計
第二節 對戲曲類派生文本的總量統計
第三節 重寫實績分類統計表匯總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唐宋之際是古代文化雅俗分野的關捩,這一變化反映在文學領域內,是文學的總體結構——包括作者、接受者的社會政治地位與文化層次,文學的體裁與文化品味——發生了由雅文學主體向俗文學主體的轉化,以小說、戲曲為主要樣式的敘事文學獲得了巨大發展,與正統雅文學的禁臠——詩歌、散文等並駕齊驅,形成自宋代以來文學發展的新局面。這一發展轉化的契機與唐代小說的文體獨立,以及大批原創性、典范性作品的產生密切相關,它們是推動敘事文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具體而言,唐代小說的主題、題材、體制、美學風范及語言風格作為豐厚的文學積累,為后世作家一再追步,以獲取素材、藝術經驗與文學想像力,在敘事文學領域引起了綿延千年的重寫熱潮,形成集文學接受、創作與傳播,以及文學接受者、創作者與傳播者於一體的良性循環,由此加強着歷代文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所形成的大量派生文本也多為各自時代、各文體領域的儀表。透過這一現象,我們在層巒疊嶂的文學群峰之間,看到了綿亘無盡、神情相屬的演進脈絡。
研治說部者,對小說創作題材從出關系的考辨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形成了小說史發展脈絡研究的微觀形態,此即自20世紀初以來的影響研究。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魯迅、鄭振鐸、孫楷第、譚正璧、趙景深、胡忌、庄一拂、錢南揚等大批小說、戲曲學者傾畢生精力於此間,以鉤沉本事為基本方法,從發掘作品題材來源的角度,為探究唐代小說給予后代文學的影響,進行了大量基礎性、描述性的工作,產生了大批具有目錄學、文獻學性質的成果。但是,對這一悠久創作傳統的理論探索卻至今有未盡人意之感,關鍵可能在於研究視角的設定。因此,本書是立足於前輩學者的成就,以文學史的歷時性發展為背景,揭示重寫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接受方式與傳播手段的意義,探討其復雜的理論內涵,以揭示唐代小說影響與發展的具體過程,為正確理解這一文學現象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闡釋體系與批評視野。簡言之,本書的目標在於,以重寫概念為統攝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史的關鍵詞,由於揭示中國古代小說的實際創作特點與過程,以最終確立一個中心觀點:文學的影響寓於文學的接受之中。
在理論上,本研究包括對小說重寫史的勾勒與小說重寫理論探索兩個方面。但是,相對於原創史的把握,小說重寫史更具有依時遞進與橫向交錯的雙重特征,因而更為困難。故本書只將追溯的上限定於唐代,而在宋元明清時期內考察小說、戲曲作家們對唐代小說的重寫現象,因此本書對於中國小說重寫史的探討具有明顯的斷代屬性,事實上更傾向於對重寫理論的探索,以與一般的創作理論形成對照,使有興趣的人看到,在一般的文學理論體系中,的確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充分注意的環節。我希望本書的研究能夠成為中國小說重寫研究的一個出發點。
……
研治說部者,對小說創作題材從出關系的考辨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形成了小說史發展脈絡研究的微觀形態,此即自20世紀初以來的影響研究。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魯迅、鄭振鐸、孫楷第、譚正璧、趙景深、胡忌、庄一拂、錢南揚等大批小說、戲曲學者傾畢生精力於此間,以鉤沉本事為基本方法,從發掘作品題材來源的角度,為探究唐代小說給予后代文學的影響,進行了大量基礎性、描述性的工作,產生了大批具有目錄學、文獻學性質的成果。但是,對這一悠久創作傳統的理論探索卻至今有未盡人意之感,關鍵可能在於研究視角的設定。因此,本書是立足於前輩學者的成就,以文學史的歷時性發展為背景,揭示重寫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接受方式與傳播手段的意義,探討其復雜的理論內涵,以揭示唐代小說影響與發展的具體過程,為正確理解這一文學現象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闡釋體系與批評視野。簡言之,本書的目標在於,以重寫概念為統攝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史的關鍵詞,由於揭示中國古代小說的實際創作特點與過程,以最終確立一個中心觀點:文學的影響寓於文學的接受之中。
在理論上,本研究包括對小說重寫史的勾勒與小說重寫理論探索兩個方面。但是,相對於原創史的把握,小說重寫史更具有依時遞進與橫向交錯的雙重特征,因而更為困難。故本書只將追溯的上限定於唐代,而在宋元明清時期內考察小說、戲曲作家們對唐代小說的重寫現象,因此本書對於中國小說重寫史的探討具有明顯的斷代屬性,事實上更傾向於對重寫理論的探索,以與一般的創作理論形成對照,使有興趣的人看到,在一般的文學理論體系中,的確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充分注意的環節。我希望本書的研究能夠成為中國小說重寫研究的一個出發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