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作者為中譯本寫的序
第一章 導論 正義討論的新評估
1.1 要正義,不要利維坦
1.2 三重挑戰
1.3 現代的政治設計
1.4 政治的基礎哲學
第一編 政治正義性的立場——對法和國家實證主義的批判
第二章 政治的正義性觀念
2.1 公正原則
2.2 從經驗倫理學到規范倫理學(羅爾斯)
2.3 描述語義學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 正義觀點的合法化
3.1 合法化的任務:強制權限
3.2 作為分配性利益的正義
3.3 政治正義性的准則
第四章 政治的正義性或自然法?
4.1 一種哲學的倒退嗎?
4.2 批判的自然法之觀念
4.3 政治正義性的優先權
第五章 法實證主義是神話嗎?
5.1 關於獨立的法科學之定義
5.2 作為法經驗主義的法實證主義(凱爾森I)
5.3 法實證主義與法道德主義的對峙:一種二律背反
第六章 實證主義法概念批判
6.1 討論范圍:不是真理,而是權威制定法律(霍布斯I)
6.2 實證主義的法概念
6.3 有程序的合法性(盧曼)?
第二編 無統治或正義的統治?——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
第七章 無統治的烏托邦
7.1 政治烏托邦中的一種范例變換嗎?
7.2 從混亂到解放:關於無政府狀態的意義變換
7.3 中性的概念
第八章 統治產生自貪欲(柏拉圖)
8.1 論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范式意義
8.2 柏拉圖的原始的無政府狀態
8.3 由滿足而實現和平?
第九章 人的政治本性(亞里士多德)
9.1 對自我保護和幸福的自然需要
9.2 從家庭到城邦:突出差異的論證
9.3 論政治統治的合法性與限度
第十章 基本沖突:一個思想實驗
10.1 自然狀態的實驗
10.2 幸福或自由:政治人類學的第二個基本問題
10.3 自由的優先地位
10.4 不可避免的自由之沖突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中的自由
11.1 行為自由和暴力危險:人類學的診斷
11.2 社會制度
11.3 論制度理論的合法性意義
第三編 作為一種自由共同體原則的政治正義性
第十二章 自然的正義性
12.1 彼此放棄自由
12.2 幸福有益還是自由有益?
12.3 作為人權的自然正義性
第十三章 自然正義性的現實差距
13.1 解釋的沖突
13.2 認可的兩難困境
第十四章 正義的國家
14.1 「國家本身需要邪惡之人」
14.2 告別利維坦
14.3 社會契約的比喻
第十五章 政治正義性的對策——對未來的展望
15.1 實證化的任務
15.2 評價的過程
附錄 人名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