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單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只有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在觀賞大自然風光的同時,得到內心的啟示。日本是中國最大的旅游客源國之一。反之,日本亦然。
隨著中日兩國互動旅游時代的到來,研究日本旅游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產業,借鑒其得失,讓中國的旅游市場和出訪者了解日本旅游文化,為中國旅游工作者和打算赴日旅游、留學、經商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已是一項急需關注的工作。本書作者為此做出了可貴並有價值的嘗試。
目錄
前言
01 日本旅游業的發展和現狀
日本陸游業的發展足跡
世界旅游業中的日本市場
日本陸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日本的觀光立國之策
日本旅游業的現狀和展望
02 現代交通與旅游
現代交通文明
汽車社會速寫
便捷的汽車服務設施
汽車文化和旅游的趨向
03 獨特的溫泉習俗與旅游
獨特的溫泉文化
小景點辦大旅游
多姿多彩的溫泉
溫泉旅游發展趨勢
04 多彩的飲食與旅游
用眼楮吃飯的民族
獨特的飲食習慣
推陳出新的飲食觀
美食之旅
欣賞與品嘗
05 日本人的自然觀與賞花
日本人的自然意識
日本庭園藝術
富有浪漫情趣的賞花
賞花與旅游
06 日本游客的人文習俗及特點
從漢字「間」看游客的人文習俗
游客的整體素質
游客的現代意識
旅途生活習慣
07 各具特色的日本游客
追求新、奇、特的年輕游客
負重的中年男性游客
不容忽視的女性游客
異軍突起的老年游客
08 跨文化交流與旅游
關於跨文化沖突的思考
解讀鄰人文化
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跨文化與價值觀
09 中日大觀光交流的歷史與現狀
歷史長河中的文化交流
中日旅游市場發展進程
大觀光交流時代的特點
中國游客訪日新時代的到來
期盼自由平等的往來
10 中文學習熱與旅游
到中國留學求發展
種類繁多的語學旅游
修學市場的構成和潛力
休學旅行市場的展望
11 日本出境游的動態分析
出境游長盛不衰的原因
群雄鼎力競爭激烈
中國觀光熱的實態
中國市場和地位和潛力
附一 和平產業的陰雲和機遇
和平產業的規律和發展形勢
不測風雨中的對應措施
和平產業發展的機遇
關於維護世界和平的思考
和平產業的發展戰略
附二 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管理經驗值得借鑒
前車之鑒避免覆轍
如何擴大日本市場
日本文化的啟示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出版者的話
01 日本旅游業的發展和現狀
日本陸游業的發展足跡
世界旅游業中的日本市場
日本陸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日本的觀光立國之策
日本旅游業的現狀和展望
02 現代交通與旅游
現代交通文明
汽車社會速寫
便捷的汽車服務設施
汽車文化和旅游的趨向
03 獨特的溫泉習俗與旅游
獨特的溫泉文化
小景點辦大旅游
多姿多彩的溫泉
溫泉旅游發展趨勢
04 多彩的飲食與旅游
用眼楮吃飯的民族
獨特的飲食習慣
推陳出新的飲食觀
美食之旅
欣賞與品嘗
05 日本人的自然觀與賞花
日本人的自然意識
日本庭園藝術
富有浪漫情趣的賞花
賞花與旅游
06 日本游客的人文習俗及特點
從漢字「間」看游客的人文習俗
游客的整體素質
游客的現代意識
旅途生活習慣
07 各具特色的日本游客
追求新、奇、特的年輕游客
負重的中年男性游客
不容忽視的女性游客
異軍突起的老年游客
08 跨文化交流與旅游
關於跨文化沖突的思考
解讀鄰人文化
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跨文化與價值觀
09 中日大觀光交流的歷史與現狀
歷史長河中的文化交流
中日旅游市場發展進程
大觀光交流時代的特點
中國游客訪日新時代的到來
期盼自由平等的往來
10 中文學習熱與旅游
到中國留學求發展
種類繁多的語學旅游
修學市場的構成和潛力
休學旅行市場的展望
11 日本出境游的動態分析
出境游長盛不衰的原因
群雄鼎力競爭激烈
中國觀光熱的實態
中國市場和地位和潛力
附一 和平產業的陰雲和機遇
和平產業的規律和發展形勢
不測風雨中的對應措施
和平產業發展的機遇
關於維護世界和平的思考
和平產業的發展戰略
附二 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管理經驗值得借鑒
前車之鑒避免覆轍
如何擴大日本市場
日本文化的啟示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出版者的話
序
數到與我國文化關系密切的別種文化,不論是說古
代,還是近現代,日本文化都要算其中之一。今天,兩
國文化結束了以單向流動為主流的文化交流史,開始了
更加頻繁、更加深刻的相互作用的進程。在許多文化領
域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同而大異。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舉出很多,最簡單的一
點,就是兩種文化的相鄰關系。地球村內,比鄰而居。
如何看待對方,如何與對方相處,既是每天要解決的課
題,又是一個解決不完的課題。因為對方在變, 自己也
在變。由於相鄰,其共同點和相異點的效應都被放大。
前者使兩種文化彼此發揮著鏡鑒和舟渡作用,後者使彼
此的摩擦和沖撞頻率倍增。
還有一點,那就是中日兩國民族都有珍視人文的傳
統。試想,如果古代日本沒有這樣一點,中國文化便不
會在那里產生那樣巨大的影響。同樣,如果中國文化沒
有這樣一點,恐怕近代日本文化也不會帶給中國文化那
樣多的新內容。而各自的人文,卻有著不同的內涵。我
們常常被兩國文化的相似點和共同點所迷惑,將它誇大
而且忽視了各自原本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環境。
更為重要的是,在建構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兩國傳
統文化都正在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兩國的非傳統文化
正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然而如何利用傳統文化資
源,以發展國際化時代的新文化,兩者面臨著相似的挑
戰,而其選擇則往往大相徑庭。我們正可以在這同與異
的辨析之中,增長很多見識。
對於我們鄰國的文化,我們需要有深度認識。
研究日本,不僅是它的政治經濟,也包括它的歷史
傳統、價值體系、社會結構、文化特征等,這種必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關於日本文化的特點,日本學者有許多
闡釋,例如雜種文化論、優等生文化論、換裝文化論、
換車文化論、日本文明論、第五種亞文化論等等。關於
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日本學者也有很多說法,例如衛星
文化論、非衛星文化論、先為衛星文明後為非衛星文明
論、同母文化論\異母文化論等等。不可否認,這些說
法有的在說明日本文化的某個側面時曾起到過一些作
用,不過它們是否都概括准確另當別論。僅靠這樣的判
斷,能否深刻說明日本文化的傳統和現代,是很值得懷
疑的。日本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又通過各種思
潮的合力始終與其保持著距離。日本文化不僅歷史上獨
自走過了漫長的路,而且今天也與我們各在一途。一句
話,用我們自己的眼楮把日本文化看清楚,用我們自己
的話把它說個明白,研究出深度,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事情。
這種研究,首先是為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西方世界
雖然對中國與日本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
研究與吸取,但是從總體上,沒有跳出西方價值中心的
圈子,用的還是從西方文化中抽取出來的框架和概念。
中國學者應該對日本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凝眸中國,
守住本土情懷,是今天日本人文研究的生命線,而我國
悠久的學術文化傳統,義理、辭章、考據之學的優厚積
累,則是我們能在這一領域內掘進的推動力。
同時今天,我們發展經濟的大文章,是在市場日益
國際化的環境下做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大文章,也要在
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做。這兩篇大文章跟國家的「硬
國力」和「軟國力」有很大關系。不斷應時而變,調整
與別種文化的關系,顯得格外重要。在今天,研究域外
文化,已經不僅是為了實施「拿來主義」,為了「洋為
中用」,因為那些我們不能「拿來」,或者暫時不能
「拿來」,不能為我所用的,也有些逼著我們跟它打交
道。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在前所未有的大環境中自處和發
展的基礎,同時也要有更大的眼界、更敏銳的洞察力、
更強的免疫力和應對能力。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不僅期望有「人文日本」,
而且更期望有「人文印度」、 「人文阿拉伯」等等。在
我們不斷推出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時,傾聽他者的聲音也
是必要的,這樣,像「人文日本譯叢」這樣的選題,相
信也在期待之中。來自外部的 「單邊主義」或者變相單
邊主義的壓力、鎖進不鎖出的新「鎖國心態」和內部對
多元文化共存現實的「不適應症」,不會因為經濟的強
盛而自然消失,需要的是不懈的溝通磨合和彼此對視,
這一點不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實都是一
樣的。
從學者個人來說,恐怕也不難感受到學術環境的變
化。社會文化結構變化劇烈、雅俗界線模糊、生活節奏
加快、信息需求猛增,知識分子對非本專業知識需要的
范圍在擴展,而可能用於閱讀的時間卻在減少。學術著
作,不僅需要以嚴整透徹的面孔登場,也需要以比較輕
捷親切的面孔,走進大眾中間。在把學術書寫「A」《
夕卜,再要求寫短,寫得耐讀,就又要多下一層功夫。像
日本的很多事情,在等著有人能給我們說個明白,哪怕
把足夠真實充分的背景材料提供給我們也好。
我們希望,收入這套叢書的每一單冊,能夠不炒舊
飯,小題精做,拿出作者真正屬於自己精心思考過的東
西來,就一個日本人文題目說清楚來龍去脈。我們有心
切實為文化發展做事情,就有理由相信,這套書會越出
越精彩。
代,還是近現代,日本文化都要算其中之一。今天,兩
國文化結束了以單向流動為主流的文化交流史,開始了
更加頻繁、更加深刻的相互作用的進程。在許多文化領
域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同而大異。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舉出很多,最簡單的一
點,就是兩種文化的相鄰關系。地球村內,比鄰而居。
如何看待對方,如何與對方相處,既是每天要解決的課
題,又是一個解決不完的課題。因為對方在變, 自己也
在變。由於相鄰,其共同點和相異點的效應都被放大。
前者使兩種文化彼此發揮著鏡鑒和舟渡作用,後者使彼
此的摩擦和沖撞頻率倍增。
還有一點,那就是中日兩國民族都有珍視人文的傳
統。試想,如果古代日本沒有這樣一點,中國文化便不
會在那里產生那樣巨大的影響。同樣,如果中國文化沒
有這樣一點,恐怕近代日本文化也不會帶給中國文化那
樣多的新內容。而各自的人文,卻有著不同的內涵。我
們常常被兩國文化的相似點和共同點所迷惑,將它誇大
而且忽視了各自原本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環境。
更為重要的是,在建構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兩國傳
統文化都正在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兩國的非傳統文化
正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然而如何利用傳統文化資
源,以發展國際化時代的新文化,兩者面臨著相似的挑
戰,而其選擇則往往大相徑庭。我們正可以在這同與異
的辨析之中,增長很多見識。
對於我們鄰國的文化,我們需要有深度認識。
研究日本,不僅是它的政治經濟,也包括它的歷史
傳統、價值體系、社會結構、文化特征等,這種必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關於日本文化的特點,日本學者有許多
闡釋,例如雜種文化論、優等生文化論、換裝文化論、
換車文化論、日本文明論、第五種亞文化論等等。關於
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日本學者也有很多說法,例如衛星
文化論、非衛星文化論、先為衛星文明後為非衛星文明
論、同母文化論\異母文化論等等。不可否認,這些說
法有的在說明日本文化的某個側面時曾起到過一些作
用,不過它們是否都概括准確另當別論。僅靠這樣的判
斷,能否深刻說明日本文化的傳統和現代,是很值得懷
疑的。日本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又通過各種思
潮的合力始終與其保持著距離。日本文化不僅歷史上獨
自走過了漫長的路,而且今天也與我們各在一途。一句
話,用我們自己的眼楮把日本文化看清楚,用我們自己
的話把它說個明白,研究出深度,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事情。
這種研究,首先是為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西方世界
雖然對中國與日本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
研究與吸取,但是從總體上,沒有跳出西方價值中心的
圈子,用的還是從西方文化中抽取出來的框架和概念。
中國學者應該對日本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凝眸中國,
守住本土情懷,是今天日本人文研究的生命線,而我國
悠久的學術文化傳統,義理、辭章、考據之學的優厚積
累,則是我們能在這一領域內掘進的推動力。
同時今天,我們發展經濟的大文章,是在市場日益
國際化的環境下做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大文章,也要在
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做。這兩篇大文章跟國家的「硬
國力」和「軟國力」有很大關系。不斷應時而變,調整
與別種文化的關系,顯得格外重要。在今天,研究域外
文化,已經不僅是為了實施「拿來主義」,為了「洋為
中用」,因為那些我們不能「拿來」,或者暫時不能
「拿來」,不能為我所用的,也有些逼著我們跟它打交
道。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在前所未有的大環境中自處和發
展的基礎,同時也要有更大的眼界、更敏銳的洞察力、
更強的免疫力和應對能力。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不僅期望有「人文日本」,
而且更期望有「人文印度」、 「人文阿拉伯」等等。在
我們不斷推出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時,傾聽他者的聲音也
是必要的,這樣,像「人文日本譯叢」這樣的選題,相
信也在期待之中。來自外部的 「單邊主義」或者變相單
邊主義的壓力、鎖進不鎖出的新「鎖國心態」和內部對
多元文化共存現實的「不適應症」,不會因為經濟的強
盛而自然消失,需要的是不懈的溝通磨合和彼此對視,
這一點不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實都是一
樣的。
從學者個人來說,恐怕也不難感受到學術環境的變
化。社會文化結構變化劇烈、雅俗界線模糊、生活節奏
加快、信息需求猛增,知識分子對非本專業知識需要的
范圍在擴展,而可能用於閱讀的時間卻在減少。學術著
作,不僅需要以嚴整透徹的面孔登場,也需要以比較輕
捷親切的面孔,走進大眾中間。在把學術書寫「A」《
夕卜,再要求寫短,寫得耐讀,就又要多下一層功夫。像
日本的很多事情,在等著有人能給我們說個明白,哪怕
把足夠真實充分的背景材料提供給我們也好。
我們希望,收入這套叢書的每一單冊,能夠不炒舊
飯,小題精做,拿出作者真正屬於自己精心思考過的東
西來,就一個日本人文題目說清楚來龍去脈。我們有心
切實為文化發展做事情,就有理由相信,這套書會越出
越精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