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控制論和系統論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紹科學方法知識。書中選用大量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控制、反饋、信息、思維和組織,系統及其深化,質變的數學模型等問題。在香港和台灣地區,被很多學校,企業選為教材。
讀者顯然不能指望從這本小冊子了解到控制論的全貌。書中所引述的例子,一部分來自科學和生活等各種領域,一部分來自中國古典哲學。這是因為現代科學的某些思想往往在今天我們能夠以精確的方式表述之前,就被我們的祖先注意過,有的甚至還被認真地研究過。
我們贊同一句格言:「與其不斷重復一句不會錯的話,不如試著講一句錯話。」它經常鼓勵我們去考察那些雖不成熟但富有吸引力的新鮮思想,並把它們收集起來跟大家一起討論。
目錄
台灣版序
序言
第一章 控制和反饋
1.1 可能性空間
1.2 人通過選擇改造世界
1.3 控制能力
1.4 隨機控制
1.5 有記憶的控制
1.6 共軛控制
1.7 負反饋調節
1.8 負反饋如何擴大了控制能力
1.9 正反饋與惡性循環
第二章 信息、思維和組織
2.1 什麽是知道
2.2 信息的傳遞
2.3 信息是一種客體嗎
2.4 通道容量
2.5 濾波:去偽存真的研究
2.6 信息的儲存
2.7 信息加工和思維
2.8 信息和組織
第三章 系統及其演化
3.1 系統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聯系
3.2 相對孤立系統
3.3 系統的穩態結構
3.4 穩態結構和預言
3.5 均勻和穩定
3.6 不穩定和周期性振盪
3.7 超穩定系統
3.8 系統的演化
3.9 系統的崩潰:自繁殖現象
3.10 自組織系統
3.11 智力放大與超級放大器
第四章 質變的數學模型
4.1 哲學家和數字家共同的難題
4.2 質變可以通過飛躍和漸變兩種方式實現
4.3 事物為什麽具有確定的性質
4.4 穩定機制:穩態結構的數學表達
4.5 事物性質的不變、漸變和突變
4.6 怎樣判別飛躍
4.7 飛躍和漸變的條件
4.8 關節點:蝴蝶、燕尾及其他
4.9 矯枉必須過正嗎
4.10 極端共存
4.11 共同的使命
第五章 黑箱認識論
5.1 認識對象和黑箱
5.2 認識論模式
5.3 可觀察變量和可控制變量的限制
5.4 理論的清晰性
5.5 模型逼近客觀真理的速度
5.6 反饋過度
5.7 可判定條件
5.8 科學和人
附錄 關於12個乒乓球問題
序言
第一章 控制和反饋
1.1 可能性空間
1.2 人通過選擇改造世界
1.3 控制能力
1.4 隨機控制
1.5 有記憶的控制
1.6 共軛控制
1.7 負反饋調節
1.8 負反饋如何擴大了控制能力
1.9 正反饋與惡性循環
第二章 信息、思維和組織
2.1 什麽是知道
2.2 信息的傳遞
2.3 信息是一種客體嗎
2.4 通道容量
2.5 濾波:去偽存真的研究
2.6 信息的儲存
2.7 信息加工和思維
2.8 信息和組織
第三章 系統及其演化
3.1 系統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聯系
3.2 相對孤立系統
3.3 系統的穩態結構
3.4 穩態結構和預言
3.5 均勻和穩定
3.6 不穩定和周期性振盪
3.7 超穩定系統
3.8 系統的演化
3.9 系統的崩潰:自繁殖現象
3.10 自組織系統
3.11 智力放大與超級放大器
第四章 質變的數學模型
4.1 哲學家和數字家共同的難題
4.2 質變可以通過飛躍和漸變兩種方式實現
4.3 事物為什麽具有確定的性質
4.4 穩定機制:穩態結構的數學表達
4.5 事物性質的不變、漸變和突變
4.6 怎樣判別飛躍
4.7 飛躍和漸變的條件
4.8 關節點:蝴蝶、燕尾及其他
4.9 矯枉必須過正嗎
4.10 極端共存
4.11 共同的使命
第五章 黑箱認識論
5.1 認識對象和黑箱
5.2 認識論模式
5.3 可觀察變量和可控制變量的限制
5.4 理論的清晰性
5.5 模型逼近客觀真理的速度
5.6 反饋過度
5.7 可判定條件
5.8 科學和人
附錄 關於12個乒乓球問題
序
台灣讀者一定聽說過這些年來席卷大陸的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也稱三論)熱嘲。本書就是這方面的著作之一。
這本書從寫作、出版差不多歷時十個年頭。最初是我們給學生寫的講座,在「文革」後期(1974—1975)曾以油印本在地下流傳。1983年才正式出版。今天書中的內容、概念以及各種詞匯已十分普及。
當初,我們是本著向中國讀者普及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的目的這本書的,故沒有對書中的很多概念的來由做清楚的交待。其實書中的一些要領已融入了我們自己的創造。本書的寫作盡力取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我們也加進了很多自已多年思考的成果,例如:可能性空間、共軛控制、突變理論和質變的關系、組織論模式等等.因此,台灣讀者不必因本書構架和許多概念和cybernetics、control theory有所不同而奇怪。我相信台灣讀者會對書中的內容感興趣的,並通過本書看到作者的探索道路。
因本書另外一位作者華國凡先生目前在美國舊金山,故只能由我一個人來撰寫台灣版的序言。
金觀濤 1988年春節前夕於中關村
這本書從寫作、出版差不多歷時十個年頭。最初是我們給學生寫的講座,在「文革」後期(1974—1975)曾以油印本在地下流傳。1983年才正式出版。今天書中的內容、概念以及各種詞匯已十分普及。
當初,我們是本著向中國讀者普及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的目的這本書的,故沒有對書中的很多概念的來由做清楚的交待。其實書中的一些要領已融入了我們自己的創造。本書的寫作盡力取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我們也加進了很多自已多年思考的成果,例如:可能性空間、共軛控制、突變理論和質變的關系、組織論模式等等.因此,台灣讀者不必因本書構架和許多概念和cybernetics、control theory有所不同而奇怪。我相信台灣讀者會對書中的內容感興趣的,並通過本書看到作者的探索道路。
因本書另外一位作者華國凡先生目前在美國舊金山,故只能由我一個人來撰寫台灣版的序言。
金觀濤 1988年春節前夕於中關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