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隊是個謎,它在抗戰中的詳情知道的人並不多,本書通過圖文並舉,史料羅列的解密方式,滿足廣大讀者了解美國飛虎隊的要求。
本書是《溯游抗戰重慶叢書》其中一本,該叢書全套10本,每本各從一個角度,切入一個層面的歷史事件、文化活動、名人故事或者風物人情,采用了圖文相濟的形式,紀實性地回溯了歷史。
目錄
從特技表演者到空軍總顧問
燃燒的天空
光桿司令
「空中外籍兵團」
戰前訓練昆明保衛戰
威鎮滇緬路
不可逾越的防線
正式亮相
女訊得采訪飛虎隊長
「特種工程」
心靈的碰撞
「一號作戰」
「最接近神的人」
決戰豫、湘、桂
英雄難過美人關
告別航空隊
尾聲
燃燒的天空
光桿司令
「空中外籍兵團」
戰前訓練昆明保衛戰
威鎮滇緬路
不可逾越的防線
正式亮相
女訊得采訪飛虎隊長
「特種工程」
心靈的碰撞
「一號作戰」
「最接近神的人」
決戰豫、湘、桂
英雄難過美人關
告別航空隊
尾聲
序
巴山雄,渝水勁,相與托起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重慶。聚眾成邑,重慶巍然屹立在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已經歷了大約3000年,它在古代所穿越的最壯烈的歲月當數南宋末年的釣魚城保衛戰,那麽,它在近代所創造的最輝煌的歷史,就非抗日戰爭時期莫屬。而且後者較之於前者,意義更加重大得多,影響也更加深遠得多。
那段時間內,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迄今仍是惟一一次成為全中國的政治中心。1937年11月20日,時在南京的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重慶代替南京成了中國的戰時首都。歷時8年又5個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還都南京,重慶的這一地位方告結束。這期間,1940年9月6日所發布的另一通《國民政府令》,又明定重慶為永久陪都。歷時9年2個月又24天,直到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軍進占重慶,重慶的這一地位方告終止。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兩個概念雖有關聯,並非同一,不能籠統稱陪都。像這樣既是首都又是陪都,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比肩,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也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代替。
與此相應,在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又是大後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經濟中心,而且包括第十八集團軍在內的各個集團軍都在重慶設有辦事處。經濟上,以兵器工業為中心,以重型工業為重點,內遷至渝的企業多達243家,占到全國內遷企業的54%,全川內遷企業的93%,商業、金融、交通運輸乃至對外貿易都舉足輕重。文化上,全國一流的教育、文藝、新聞出版和科學技術機構及人才大量薈萃於重慶,其盛況不僅前所未有,而且後亦無二。1942年1月3日以降重慶進一步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遠東戰區指揮中心,並因之而聲名遠播。五大中心集於一城,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重慶在那段時期作出的貢獻和犧牲,都是與其地位和作用相匹配的。
那段時間的中國共產黨,雖然尚未取得全國的執政地位,但它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始終高揚民族大義,始終維護和推進國共第二次合作,全力充當了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立足重慶,放眼全局,艱苦卓絕,從容應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家岩周公館,化龍橋紅岩村,以及新華日報社,不愧為霧都明燈,長期在抗戰重慶閃耀奪目的光輝。幾乎在關乎持久抗戰的所有領域,尤其在政治,文化方面,周恩來和南方局所發揮的特殊作用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作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達到光輝的極致。正是在那樣的歷程中,紅岩精神播種、生根、開花、結果了。
也正是在那一時期,重慶這座城市,歷史性地實現了一次質的大飛躍。由於被定為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它從一個省轄乙種市,一躍而升格為行政院直轄市。隨著戰時內遷移民的大量涌入,它從一個1927年只有27萬人的中等城市,一躍而演變為1945年達到126萬人的大型城市,在全國僅次於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沈陽、廣州位居第七,在西部則位居第一。它從一個長江上游的內陸商埠,一躍而博得了國際知名度,與南京、上海、北平、並列為四而出現在聯合國成立初期的世界地圖上。它作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的經濟結構,文化結構基礎,同樣是在那一時期打下的。存在作用於意識,自茲以降,重慶人的現代化大都市訴求變得十分高漲。
可以說,抗日戰爭時期磨練了重慶城和重慶人,也塑造了重慶城和重慶人。除了前述諸端,素以碼頭文化著稱的重慶人,在那大敵當前、國難當頭的崢嶸歲月里,人格和人性的魅力集中彰顯出來。大局為重、團結御侮的民族氣節,舍身報國、毀家紓難的俠義氣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安度艱危、志在必勝的堅強毅力,既光大於仁人志士,亦普注於販夫走卒。即便日本侵略者的無區別轟炸持續了五年之多,也未嚇倒重慶人,致令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1942年6月24日由衷稱贊道:「足以象征中國不屈不撓意志與決心之重慶,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名詞。」正是這種共具普適的人格、人格魅力,為紅岩精神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群眾基礎,當時、現在、將來,無不構成重慶人的精神主流。
所有這一切,共同積淀而形成文化,一部分文學將其命名為「陪都文化」或者「抗戰陪都文化」。命名是否當,容或尚有商討余地,但在抗戰重慶形成了文化積淀卻是不爭的事實。決不能泥於北京的皇城文化、西安的舊都文化┅┅歷經了幾百年上千年才積淀而成,對這一事實持懷疑態度。歷史唯物主義畢竟既承認緩慢的漸變,又承認急劇的突變,以至產生質的飛躍;抗戰重慶就實現了質的飛躍,並且這種飛躍有重慶將近3000年的人文積淀的漸變作為潛在的基因。「抗戰陪都文化」的精氣神不僅流注於當今重慶人的思維和行為中,而且,大量迄今猶在的抗戰名人遺事、抗戰陪都遺址,(其中重要遺址多達二百余處)┅┅無不在作著顯證。提不提「陪都」並不要緊,關鍵是要研究,要珍惜。研究和珍惜,才有可能承傳和發揚。
組織編寫《溯游抗戰重慶叢書》,研究雖還談不上,珍惜卻不言而喻。全套10本書,每本各從一個角度,切入一個層面的歷史事件、文化活動、名人故事或者風物人情,紀實性的回溯掃描,不求其全,惟求其真。采用圖文相濟的形式,意在借文字深拓時空,憑圖像便利直觀,增強可看性。若讀者能夠從中看到抗戰時期巴山的一叢小樹,渝水的一浪花,那麽,無論是由之獲得文史鉤沉和思想啟迪,還是僅止有助於懷舊游覽或閱讀愉悅,無疑就算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那段時間內,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迄今仍是惟一一次成為全中國的政治中心。1937年11月20日,時在南京的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重慶代替南京成了中國的戰時首都。歷時8年又5個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還都南京,重慶的這一地位方告結束。這期間,1940年9月6日所發布的另一通《國民政府令》,又明定重慶為永久陪都。歷時9年2個月又24天,直到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軍進占重慶,重慶的這一地位方告終止。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兩個概念雖有關聯,並非同一,不能籠統稱陪都。像這樣既是首都又是陪都,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比肩,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也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代替。
與此相應,在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又是大後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經濟中心,而且包括第十八集團軍在內的各個集團軍都在重慶設有辦事處。經濟上,以兵器工業為中心,以重型工業為重點,內遷至渝的企業多達243家,占到全國內遷企業的54%,全川內遷企業的93%,商業、金融、交通運輸乃至對外貿易都舉足輕重。文化上,全國一流的教育、文藝、新聞出版和科學技術機構及人才大量薈萃於重慶,其盛況不僅前所未有,而且後亦無二。1942年1月3日以降重慶進一步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遠東戰區指揮中心,並因之而聲名遠播。五大中心集於一城,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重慶在那段時期作出的貢獻和犧牲,都是與其地位和作用相匹配的。
那段時間的中國共產黨,雖然尚未取得全國的執政地位,但它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始終高揚民族大義,始終維護和推進國共第二次合作,全力充當了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立足重慶,放眼全局,艱苦卓絕,從容應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家岩周公館,化龍橋紅岩村,以及新華日報社,不愧為霧都明燈,長期在抗戰重慶閃耀奪目的光輝。幾乎在關乎持久抗戰的所有領域,尤其在政治,文化方面,周恩來和南方局所發揮的特殊作用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作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達到光輝的極致。正是在那樣的歷程中,紅岩精神播種、生根、開花、結果了。
也正是在那一時期,重慶這座城市,歷史性地實現了一次質的大飛躍。由於被定為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它從一個省轄乙種市,一躍而升格為行政院直轄市。隨著戰時內遷移民的大量涌入,它從一個1927年只有27萬人的中等城市,一躍而演變為1945年達到126萬人的大型城市,在全國僅次於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沈陽、廣州位居第七,在西部則位居第一。它從一個長江上游的內陸商埠,一躍而博得了國際知名度,與南京、上海、北平、並列為四而出現在聯合國成立初期的世界地圖上。它作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的經濟結構,文化結構基礎,同樣是在那一時期打下的。存在作用於意識,自茲以降,重慶人的現代化大都市訴求變得十分高漲。
可以說,抗日戰爭時期磨練了重慶城和重慶人,也塑造了重慶城和重慶人。除了前述諸端,素以碼頭文化著稱的重慶人,在那大敵當前、國難當頭的崢嶸歲月里,人格和人性的魅力集中彰顯出來。大局為重、團結御侮的民族氣節,舍身報國、毀家紓難的俠義氣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安度艱危、志在必勝的堅強毅力,既光大於仁人志士,亦普注於販夫走卒。即便日本侵略者的無區別轟炸持續了五年之多,也未嚇倒重慶人,致令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1942年6月24日由衷稱贊道:「足以象征中國不屈不撓意志與決心之重慶,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名詞。」正是這種共具普適的人格、人格魅力,為紅岩精神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群眾基礎,當時、現在、將來,無不構成重慶人的精神主流。
所有這一切,共同積淀而形成文化,一部分文學將其命名為「陪都文化」或者「抗戰陪都文化」。命名是否當,容或尚有商討余地,但在抗戰重慶形成了文化積淀卻是不爭的事實。決不能泥於北京的皇城文化、西安的舊都文化┅┅歷經了幾百年上千年才積淀而成,對這一事實持懷疑態度。歷史唯物主義畢竟既承認緩慢的漸變,又承認急劇的突變,以至產生質的飛躍;抗戰重慶就實現了質的飛躍,並且這種飛躍有重慶將近3000年的人文積淀的漸變作為潛在的基因。「抗戰陪都文化」的精氣神不僅流注於當今重慶人的思維和行為中,而且,大量迄今猶在的抗戰名人遺事、抗戰陪都遺址,(其中重要遺址多達二百余處)┅┅無不在作著顯證。提不提「陪都」並不要緊,關鍵是要研究,要珍惜。研究和珍惜,才有可能承傳和發揚。
組織編寫《溯游抗戰重慶叢書》,研究雖還談不上,珍惜卻不言而喻。全套10本書,每本各從一個角度,切入一個層面的歷史事件、文化活動、名人故事或者風物人情,紀實性的回溯掃描,不求其全,惟求其真。采用圖文相濟的形式,意在借文字深拓時空,憑圖像便利直觀,增強可看性。若讀者能夠從中看到抗戰時期巴山的一叢小樹,渝水的一浪花,那麽,無論是由之獲得文史鉤沉和思想啟迪,還是僅止有助於懷舊游覽或閱讀愉悅,無疑就算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