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的大部分素描選自藝術家1981年在紐約科‧克爾畫廊舉辦的個展“舞蹈世界”。除了一些圖表及三個神話主題的畫作來源于想象,本書所有的素描都通過寫生來完成。書中的素描雖然看起來很寫實,但實際上充滿了個人的情緒和獨特的描述方式,他們既包含了最基本的原理又隱含著深奧的哲學觀念——藝術家的思考。
一般的教學技法書總有一個層次的定位,就是說一本書深淺程度的定位,說基本原理就是ABC之類的東西,說深的就是藝術語言的情感表達或個性化特質,而《跟塞斯學素描》則是把最基礎的原理和最深層次的思考合在一起寫。他為什麼這樣做?我想可能是作者想警示讀者,不要把技術和藝術分開來學,當你一開始拿起筆你就是一個藝術家!你要學會通過觀察、思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先學技術再學藝術。正如他書中常說的“要和對象融為一體”,也就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結合。
作者從視覺認知談起,這是非常科學的,因為,繪畫的過程就是把視覺的感受用可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過程,感知方式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表現結果。通常我們對事物的固有觀念會歪曲我們所獲得的視覺信息,觀念的缺陷就會造成素描的缺陷。書中所說的觀念是指由視覺經驗而構成的對事物的概念。我們知道“觀看”不是天生就會的,是需要學習來獲得的。當一個天生的盲人通過手術治療好後,在第一次見到這個世界時,他只能看到光和色的混亂圖像而無法知道它們是什麼,只有通過觸摸、听聲、聞味後才能把所見的東西形成看的概念,要看得懂一件東西必須要預先知道它,這種預先知道的概念就是本書所講的“觀念”,但這種對物體的固有觀念往往會使我們不能以某一種具體的角度來正確地觀察物體,而是用“所知”來代替“所見”。我們常常看見小孩總是把杯子的杯口畫成像俯視看下去一樣的圓,而杯身的高度卻沒有因此而縮減,還是一樣的高,這就是小孩用對杯子認識的固有觀念來代替他的具體觀察,他認為杯口就是圓的,而不管他所處的角度看上去應該是什麼樣的。這種用“所知”的觀念來畫畫的現象同樣會發生在成人身上。所以在《跟塞斯學素描》一書中作者總是不斷地提醒讀者不要用概念化的方法來表現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