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定價:114
NT $ 99
 

內容簡介

本書評述中醫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主張與反思,分析兩者的異同,詰問諸如「中醫學是整體觀、西醫學是還原論」、「中醫辨證,西醫辨病」等提法是否過於籠統及標簽化,並提出具啟發性的看法。本書探討了核心的中醫學概念,如「經絡臟腑」、「五行學說」等。對於如何將中醫傳統概念融合於現代醫學以至通往未來,作者都有說服力的分析。

作者簡介:

區結成,廣東增城人,生於香港。喇沙書院畢業後留學美國,獲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生物學學士、醫學博士。1982年回港受訓及工作,為老人醫學及康復醫學專科醫生。現任九龍醫院康復科主管、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創會委員及學術小組組長、香港康復醫學會會長。

區氏行醫之余,以筆名區間海為《明報》撰寫專欄,著有醫事散文《醫生聽海》、《醫療的流星雨》等四集(花千樹出版社)及佛教思想史著作《中國哲學家叢書——慧遠》(台灣東大出版社)。
 

目錄

序言(梁秉中)
前言
歷史篇
1 19世紀前的西方醫學
西方醫學的源頭
蓋倫的醫學王國
科學迸發的紀元
2 19世紀前中國醫學的脈絡
思辨哲學與臨床醫學的糅合
張仲景、巢元方、王冰
金無時期的百花競放
溫病學說革新古典
3 中醫遇上西醫
「西學東漸」與明末清初的傳教士
「金雞納」的故事:從本草到科學
中醫失去自信之前
傳教醫生的建樹
西醫生根、中醫回應
甲午戰敗的沖擊
論爭篇
4 公共衛生與傳染病學的響號
余岩與梁啟超批判中醫
改革公共衛生的迫切性
余岩的傳染病學
5 惲鐵樵與張錫純的匯通試驗
惲鐵樵調和中西
張錫純:以醫視醫
緊貼臨床衷中參西
6 「科學共同體」通向現代
科學共同體在中國的建立
現代西醫學騰飛
中醫的學術建設滯後
醫學篇
7 五行學說——中醫學的基石嗎
試探「五行」的認知圖式
「五行」的循環生克
近代醫家說五行
廢戲「五行」的觀點
8 從臟器到臟象
9 針刺療法的古今道路
10 「證」的生命力的困惑
現代篇
11 中西醫學的現代對照
12 嚴苛現代醫學
13 瘟疫里的省思
後記——誰遇上誰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及鳴謝
 

現代西醫經歷過很長遠的傳統:草藥、冶金術等,基本上與中醫的遠古傳統非常相似。解剖學,隨著生理和病理學的發展,把西醫學完全改觀。今天,除了醫學史家,再沒有人記得遠古的西醫傳統,其實完全與中醫,或者其他古醫學(如印度AYurVeda)沒有兩樣。

一些拜服中醫藥作為國粹,或者失望於高科技西醫而寄望於傳統中醫藥的病患者,盡管假定了自己追隨著一套古傳的陰陽五行學說,以求解脫,但對近百年來,中醫藥隨著科技入侵的演變,已無可避免地相應改變,又知道多少?

辦教育者,提供服務者,為了資源的考慮,巧妙地把中醫藥定位到必須繼續依附在陰陽五行學說,因此省免了科技資源要求的軌道上,又是否知道近百年的變化,中醫藥的軌跡,其實已無可避免地走進了科技的要求?單純的陰陽五行,早已不可能廣為現代人接受。

至於研究一項,矛盾更難解決。中醫藥強調經驗和獨立病例的分析和記錄,與科學尋求客觀統合的研究方向背道而馳。究竟矛盾怎樣解決?有假定傳統理念必須保留者,堅持傳統方針不能放棄,必須包含在任何研究項目之內,最簡單莫如邀請中醫按照他的傳統見解發揮,只要在分析之時,使用科學方法便可。表面簡單的折中,是否真能實施,有待考證。

當前華人社會的中醫藥施受情況,正面臨著傳統的假定和不同程度的現代化的影口向。實際情況難以看得通、說得清楚。最好還是憑著假定辦事,否則迷十罔更影響辦事效率。

區結成醫生是西醫,受的是良好的現代醫學教育,治理病人的豐富經驗都在先進的醫院中累積,思維的軌跡自然難以脫離科技邏輯。雖然他的著作題目定為《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若改之為《當西醫遇上中醫》,可能亦屬適當。也許假若沒有世界性的對科技的一些迷惘,中國大陸認中醫藥為傳統光榮的執著,加上香港回歸前後對中醫藥的重新定位,極具識見如區結成醫生者,也不一定認真地探討他本科外的,科技主流之外的」另類醫療」吧?

西醫遇上中醫,若索性不理不睬,也不至於影響業務。西醫守』則當中,歷來便有一條:不容許與主流之外的醫療系統聯系溝通,這助長了西醫對中醫的忽視和忽略。區醫生接受了醫療服務基本上應屬多元,而非單元,因此如他所說:假裝中醫藥與西醫互不相干,便等同卸責。」因此,他便感到遇上中醫必具省思的需要。

區醫生選擇了從歷史去探索,作為省思的方向。因為早就提出了醫學是多元的,中西醫孰優孰劣的辯論,不必要尋求絕對,很多文化和傳統的難題,也便容易處理。華裔的讀書人或普通人都不會絕對地懷疑傳統中醫藥的實際價值。那極長的歷史,完整的系統,超越其他體系的姿采,確令人拜服。在不同程度的理解當中,批判者有之,但全面否定者實在少見。正如孔孟於華人心坎之中,無論批判傾向多尖刻,亦難見全面否定也。華人之對中醫藥,因此容易產生盲目信奉,甚至迷信的情況。當西學傳入中國,科技給予傳統中醫藥很大的沖擊之時,衛道者自然產生屈辱之苦。時至今日的香港,我們仍屢聞中醫藥受壓制的傾訴。西醫面對現實的文化沖擊,往往被逼表態。區醫生選擇了歷史的方向,作為省思的主線,於是巧妙地避開了表態的需要。

可是,西醫論中醫,真能逃避表態嗎?區結成戰戰兢兢,絕不表示主觀批評,客觀地細述中醫藥近百年的發展,讀者容易看得出他的厚道和客氣。

可是,中醫在現代的發展史,基本上便屬於它的衰落史,無論多麽小心,也遮蓋不了,在現代科技的進攻底下,中醫藥被霸道得永無止境的勢力推倒,退縮到喪失主導的實況,實也難怪血淚的傾訴了。

到今天,原產中醫的內地,中醫人數占醫生的五分之一,所謂」中醫醫院」數目只占十分之一,而該等醫院的每年開支,百分之六十以上竟花在西醫西藥上。這不是倒退的最佳證明嗎?百年來,中醫謀求振作自強,嘗試把科技引進中醫領域,加強診斷,補充治療。結果如何?是實際充實?還是引狼入室?反正衛道者有中醫藥不科學化必被廢,科學化也被廢的消極看法。

問題在於科技滋潤著西醫西藥,能量極大,看似永無止境,日新月異。科學發展的傾向是單元的,不斷尋求絕對正確的辦法,不會給予傳統醫藥保留自己的空間。傳統醫藥只有在那霸王清洗的陣地之上招架。

如果能量無限的科學.真能給我們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無論接受服務者和行醫者.的確只需循著科技的方向追求便可。可惜.在病因病原邏輯復雜的領域.科技的貢獻離開理想仍遠。且看敏感.病毒、衰老、失調、癌症等領域,仍缺乏徹底解決的辦法。主宰現代的科技,既非全面解救系統,多元的取向便有其必要,中醫藥便有保存和發展的空間.使其追上時代了。

西醫之參與「中西醫結合」,其出發點便應源自實際補充西醫之不足的考慮上。不必受政治原因、文化傾向.社會壓力等勢力的影響。

半世紀以來,在中國境外.西醫藥主導.另類醫療屬於輔助性質。中國境內.國家政策是中西醫結合.亦見實際措施,如教育機構、服務設施的制度化和興建,都有具體的增加。可是,科技的多功能力量和實踐的成果,不留余地地腐蝕中醫藥,不斷地搶奪使用者,造成中西醫結合沾上有名無實之嫌。

所謂「結合」.是平均使用.公平發展.還是西醫加用中藥,中醫加用西藥?

平均使用中西醫藥.或者說,平均分配資源.投入中醫藥或西醫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醫療上的行政指令,的確也曾實施。其結果不但使部分病者吃虧,還大大打擊西醫對使用中醫藥的信心。

公平發展呢?樂見如此,但能體現嗎?科技的成果.造成了它的專橫跋扈,早已形成惟我獨尊之勢,除非傳統醫學能及時引進科學,利用科學,否則只好安於自我封閉了。

因此,從病者的實際需要考慮.還是西醫和中醫,各自把自己的能力規范,再在自覺不足而存在缺陷的地方,使用中藥(西醫)或西藥(中醫)好。

區醫生沒有給多元化醫學提供答案.或研究解決辦法。他只肯定醫洽疾病的過程,應該是多元化的.中西兩個不同的制度亦可共存共進。我在這里一沒有更高的能力去提供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二也沒有叨了區醫生的光,看了他的著作而想通了點。但其實我不能樂觀。不能樂觀,原因在於區醫生提出的兩點:第一,科技發展的速度太急速,勢不留人。第二.現代人要求硬闖關,把沒有好好交代的道理都要求作好整理。我對中醫藥認識不夠,不知道中醫藥硬闖關的能力。

其實,區結成醫生對硬闖關也略見消極。他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別解釋中醫的三個重要道理:第一,陰陽五行之道:第二.臟腑理論;第三.辨證論治。他多方考據,仍找不出把三大理論現代化,使用科學方法去做出現代解釋的具體辦法。

也許,作為西醫的我們.只要放下其實與我們專業殊不對稱的優越感t既可繼續使用我們熟悉的西醫和西藥,同時認清自己業為的缺陷一尋求中醫中藥補足.便能進一步發揮醫者的責任。在這程序當中,使用西醫常規的研究方法,去證實療效,加以記錄和推廣,也許能把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帶到一個新的境界。

在未懂得怎樣改造中醫藥之前,西醫願做此取巧嘗試一將給人類健康做出重要的貢獻。願意參與實踐行列的西醫,若能細閱本書,一方面能掌握中醫的演變和近百年受西方科學沖擊引起的變化之重要資料:另一萬面,亦能夠從西醫的思維,了解最重要的中醫理論。

在什麽都講求專科的今天,若所有人都接受中醫中藥成為一門專科,使其得以接受轉介,提供專門服務,那麽很多問題(如中醫的地位、權限、教畜需求等)都能立刻解決。專科者,承認非屬萬能而在某方面有過人本事也。那不是既保障權利.同時又謙和共處嗎?

梁秉中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
2003年7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