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於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淵源,幾千年來它在防病治病、保健養生方面,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那博大精深的內涵,豐富辯證的哲理,培育出一代代著名的醫學大師。歷代學者對它的研究著作可謂汗朱充棟,其研究領域涉及廣泛,並不斷的開拓創新,形成多種學科研究並進的可喜局面。
《素問》與《靈樞》構成《黃帝內經》的整體,但就其二者之間的關系來說,似可稱之為《素問》為體,而《靈樞》為用,皆因古人先作《靈樞》,而《素問》實朴《靈樞》之所未備,述其源而闡其本者也。故後世學醫者,均先攻《素問》,而後《靈樞》易明。西漢淳於意以診籍名村史傳,皇甫謐稱其學皆出於《素問》;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垂萬世辯證論治典范,首稱撰用《素問》,可見《素問》一書的重要性。故本套選刊從歷代《素問》注釋家中,挑選出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最有權威的專著,給今天的研究者導航引路,指迷破疑,從而幫助讀者掌握《黃帝內經》的精華,成就自己的懸壺濟世之功。
目錄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正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正臟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三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正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簏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簏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蒼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孔論簏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順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見附錄646)
本病論簏第七十三亡(見附錄655)
卷第二十二
至正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附錄:
校勘舉例
《內經》避諱字初探
《易》學八圖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正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正臟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三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正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簏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簏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蒼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孔論簏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順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見附錄646)
本病論簏第七十三亡(見附錄655)
卷第二十二
至正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附錄:
校勘舉例
《內經》避諱字初探
《易》學八圖
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昧而被色,外有寒璁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天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鐋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
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缺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
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神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述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余,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祜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衰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符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氵斥)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余字,增注義者二千余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缺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
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神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述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余,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祜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衰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符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氵斥)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余字,增注義者二千余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