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人類學:基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理論建構及實證分析

憲法人類學:基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理論建構及實證分析
定價:468
NT $ 407
  • 作者:陳雲生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84935
  • ISBN13:9787301084939
  • 裝訂:828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全新的視角來認識和解析人類社會的憲法現象。憲法產生的思想淵源主要是早已為學術界耳熟能詳的自然思想,它倡導的每個人生而自由,人人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權利。而在憲法產生以後迄今為止的憲政實踐中,所著力關注的仍然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全貌。作者認為,這個理論體系本身並能全方位地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全貌。因為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人」,個人的生活深深地受著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民族、種族、文化集團這類人類社會群體的影響。憲法只有基於這樣的體認,才能更全面地體現人類的價值觀,憲法人類學就是基於這個全新的視角而建構的。

本書具有新的理論內容和結構。全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是基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背景分析和理論建構,包括有關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各種知識和理論體系;第二編是實證分析,其中對加拿大的文化多元主義和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作了盡可能詳盡的概括和分析。

本書具有新學科的特點。當代各種前沿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不斷涌現並逐漸得勢。本著將傳統憲法學與當代方興未艾的文化人類學、法律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相結合,在建構既與傳統憲法學密切相聯又具有自身獨立特點的憲法人類學理論體系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和嘗試。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基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理論建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憲法和憲政的以個人為本的哲學基礎的反思
第二節 人類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關於人類學學科產生的背景性考察
二、人類學的發展
三、法律人類學的產生和發展、學科優質與成就
四、法律人類學對憲法人類學的啟示
第三節 民族學、種族學、文化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與人類學的關聯
一、民族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與人類學的關聯
二、種族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與人類學的關聯
三、文化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與人類學的關聯
第四節 關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憲法手段和憲政安排
一、關於「少數人集團」的概念
二、關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憲法手段(少數人集團的憲法手段)
三、關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憲政安排(少數人集團的憲政安排)
第二章 民族及其相關問題
第一節 民族概念
第二節 民族性質
第三節 民族語言
一、民族語言
二、民族地域
三、民族經濟生活或經濟基礎
四、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素質
五、民族文化
六、民族血統和種
七、民族宗教或信仰
八、民族風俗習慣
九、民族歷史
十、民族穩定性
第四節 民族起源和歷史形成
第五節 現今世界上的民族及其地理分布
一、民族的「語言譜系」分類及其地理分布
二、民族的「經濟文化」分類及其地理分布
三、民族的「歷史民族區」分類及其地理分布
四、民族的「文化模式」分類及其地理分布
五、幾點概括性意見
第六節 民族主義
一、民族主義的概念
二、反動的、消極的民族主義
三、進步的、積極的民族主義
四、民族主義在當代的最新發展
第七節 民族政策、制度及其類型化
一、民族滅絕
二、民族歧視
三、民族壓迫
四、「以夷制夷」
五、政治分權
六、一國多制
七、聯邦制
八、民族文化自治
九、民族區域自治
十、民族文化多元主義
十一、土著民族保留地政策和制度
十二、民族同化
十三、民族一體化
十四、民族和解和睦鄰友好
十五、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和繁榮的政策
十六、民族自決
┅┅
 

子日:「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述而》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部拙著,是筆者在二一f-J1。年的時間內,特別是在最近六七年內苦心所作的成果。在這不算短的時期內,無論是寒來璁往,還是冬去春來,也無論是在志得意滿之時,還是在坎坷背運之際,筆者都把自己沉浸在這部拙著的創作之中,像一只春蠶那樣用口中吐出的絲把自己緊緊地包裹在內,苦思、冥想、索求、勞作,一刻也不敢懈怠。筆者深信,在這個世界上,人們要想成就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都必須要極為認真且要付出很大的辛勞甚至代價。更何況人生苦短,學術生命更堪有限,時不我待,失不再來。為了自己認定了的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項目付出自己的心血和辛勞,不僅應該,而且也是值得的。當筆者望著經歷無數個日日夜夜,一字一句手書寫就的厚重的書稿的時候,其間的殫精竭慮的冥思苦想和艱辛倍嘗的勞苦創作頓時化為心曠神怡和躊躇滿志。人們常說不經歷嚴冬不能體察春天之溫暖,不經歷風雨不能盡享風和日麗之喜悅,所言極是!在寫出本序的有關研究的實質內容之前,先寫下這段看起來好像不著邊際的文字,一是想要向讀者表露一下自己對這項研究歷程的一點感悟;二是想要讀者分享筆者的欣悅之情,盡管筆者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一部作者曾經認真對待的,並且做出很大付出的探索性著作,並沒有自以為是地認為就是一部成功的著作!

筆者還想向讀者坦白地承認,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拙著,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規划、設計好如同現在的框架,之後循序逐步完成的。實際上,在最初的研究設計上遠比現在這部復雜和龐大。

早在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在1982年《憲法》和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以後,筆者對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的研究興趣頗濃厚,並先後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一些文章和論文。1985年,筆者與幾位年青的學友合著(由筆者統稿)一本講解和宣傳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書。之後,又主編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精義》一書。該書對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闡釋,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較之《簡說》一書有了長足的進步。該書的完成,使筆者對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的理解和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並進一步打下了更為堅實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還應特別提及的是,筆者在《精義》一書中,曾提及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的民族政策,但限於該書的主題,當時並沒有在書中對此項民族政策展開論述。老實說,當時筆者本人對這一新型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所知甚少,根本不可能對其進行深入的討論。但是,鑒於筆者對民族問題從憲法學和法學上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不僅較為熟悉這個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的實際狀況,而且逐漸培育起來相當程度的學術敏感。眾所周知,必要的學術敏感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啟示和先導作用。正是這樣的啟示和先導作用使筆者意識到新興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並激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強烈欲望。且暗下決心,一旦騰出手來,就立即著手這個課題的研究。

大約在1994年前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與加拿大有關方面達成的一項協議,擬在北京召開一次有關人權的學術對話會。會議的中方組織者安排筆者撰寫一篇有關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論文,作為對話的報告稿之一。筆者欣然受命。這不僅是因為筆者自信對這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一直感興趣,並且較為熟悉;還因為這正好是一個契機,該是將筆者對多元文化主義這一新型的民族政策、制度和法律進行深入研究的夙願付諸實現的時候了。

本來,對於一篇學術對話會的報告稿來說,筆者認為只就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或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予以論述就可以了,如果時間和篇幅允許的話,至多還可以在這兩種不同的民族政策、制度和法律之間進行一些橫向的比較分析就足夠了。但是,正如筆者在前面剛剛表白的那樣,當時並不是想僅僅滿足於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學術對話稿,而是想以此為契機,欲深入地研究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於是筆者放下手中正在研究的所謂的《權利價值哲學》的課題和其他預期進行的課題,潛下心來,一頭沉進多元文化主義的這個鮮為中國法學界所知的,同時又是深不可測的「苦海」中去了。

下個決心並不難,但要真正實行起來卻不那麽容易了。面對著一個個學術研究上的困難,不僅需要決心,還需要勇氣、毅力和耐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