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華西壩,有一棵郁郁蔥蔥的相思古樹,讓進進出出的中外華西人無不駐足留連,在他們離開華西壩的時候,都不忘在這里留影紀念,以致成為華西協合大學聯結友情的象征。
五十多年前,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教會大學在中國大陸即不復存在了。中國教會大學長期被看作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堡壘,曾引起眾多中國人士的反感。的確,一些教會和教會大學曾與西方殖民主義及所謂「為基督教征服中國」的宗教狂熱有過不同程序的聯系。
但是,以半個多世紀以後的眼光來看,這種反感雖不無依據,但卻失之籠統與偏頗。因為它沒有將教會大學作為主體的教育功能與日益疏離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區別開來,也沒有將學校正常的教育工作與西方殖民主義的侵華政策區別開來。
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教會大學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發展變化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會大學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范與導向作用,培養出了一批出色的專業人才,從而在中國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過頗為深刻的影響。
同時,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教會大學又是一個觀察、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不大不小的窗口。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以一種冷靜而審慎的態度回顧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也算是重新打開了一扇觀察、了解中國近代教育和文化交流史的不大不小的窗口。
本書力圖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從縱向的歷史寫真到橫向的歷史聚焦,客觀的反映大學的傳統、風格及追求,進而感受到中西文化匯聚、融合和傳承,為一部詳實的教會大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