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叢書序言
中文版序言
原版前言
致謝
作者簡介
1908年
股市從1907年的大恐慌中發彈出來,並且躲過了歐洲戰爭的威脅和總統候選人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第三次參加選舉所帶來的威脅。
1915年
威廉·詹寧斯·布萊恩辭去了國務卿的職務從而結束了美國金融領域內的中立態度。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個不利因素變成了刺激性因素。
1927年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管本傑明·斯通推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致使保證金貨款業務大量涌現。傳統的股票估價方法被柯立芝新世紀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替代。
1928年
本傑明·斯通試圖減緩信貸的膨脹速度,但是保證金借貸者卻將這一上揚趨勢保持了下來。商業部長赫伯特·胡佛盡管一再要求對投機交易進行控制,但是柯立芝總統對此去置之不理。
1933年
弗蘭克林·羅斯福的通貨膨脹政策為股票市場從經濟大蕭條的最低點迅速發展起來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刺激。
1935年
人們對銀行系統的信心得以恢復;信貸資金充斥市場,同時在汽車行業的帶動下經濟發展開始出現反彈跡象,股市沸騰了起來。
1954年
經濟發展的減速致使財政部和聯邦儲備委員會開始將工作重點從控制通貨膨脹轉移到了規避經濟衰退上,股票平均價格水平迅速上揚到了192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1958年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所帶來的沖擊發生之后,公司利潤水平的發展一直缺乏活力,但是聯邦開支增加而同時聯邦儲備委員會采取了中性態度,機構投資者從這些跡象中嗅到了經濟刺激因素的味道。
1975年
銀行破產浪潮迫使聯邦儲備委員會放松信貸條件,股票價格從1929年之后最低的市盈率水平反彈了起來
1995年
1994年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突然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股價被壓低為股票的發反彈過程奠定了基礎。在日本大幅削減利率的幫助下信貸條件開始放松,股價迅速上揚
結束語
大利之年的成因是什麼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