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冑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有“詩聖”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流離失所,備受磨難,本著憂國憂民、激憤愾憫的情懷,其詩作較真實地描述了唐代歷史轉折時期的政治局勢和社會面貌,反映了民間疾苦,有“詩史”之稱。杜詩藝術成就極高,為歷代所重視,注家蜂起,到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說。清代的仇兆鰲花費20年時間,搜集各家注本,輯為《杜詩詳注》,資料極為詳盡,至今仍不失為閱讀杜詩的一種重要的參考書。
目錄
杜詩詩注(一)
卷之一︰游龍門奉先寺
望獄
登兗州城樓
題張氏隱居二首
劉九法曹猷瑕丘石門宴集
興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巳上人芭齊
房兵曹胡馬
書鷹
過宋員外之間書
夜宴左氏
臨邑舍北書至苦雨
假山
龍門
龍監宅二首
贈老白
重題鄭氏東亭
陪老北海宴歷下亭
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外新亭
……
卷之二︰飲中八仙歌
高都護驄馬行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
卷之三︰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重過何氏五首
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二首
卷之四︰天育驃圖歌
驄馬行
魏將軍歌
卷之五︰送率府程錄事還
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
卷之六︰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紫宸殿退朝口號
春宿左省
卷之七︰新安吏
潼關吏
石壕吏
卷之八︰除架
廢畦
夕烽
卷之九︰發同谷縣
木皮嶺
白沙渡
卷之十︰漫成二首
春夜喜雨
春水
卷之十一︰嚴中丞枉駕見過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卷之十二︰題(qi)原郭明府茅屋壁員氏所收
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員氏所收
(qi)城西原送李判官武判官赴成都府
卷之十三︰閬山歌
閬水歌
江亭王閬州筵餞蕭遂州
卷之十四︰寄董卿嘉榮十韻
立秋雨院中有作
奉和嚴鄭公軍城早秋
卷之十五︰移居夔州作
船下夔州郭宿別王十二判官
漫成一首
卷之十六︰諸將五首
八哀詩
贈司空王公思禮
卷之十七︰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韶
中夜
垂白
卷之十八︰偶題
君不見簡蘇(彳奚)
贈蘇四(彳奚)
卷之十九︰過客相尋
豎子至
園
卷之二十︰秋日寄題鄭鹽湖亭上三首
秋野五首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三首
卷二十一︰冬至
柳司馬至
別李義
卷二十二︰暮歸
哭尚書
重題
卷二十三︰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
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
別張十三建封
卷二十四 賦贊︰進三大禮賦表
朝獻太清宮賦
朝享太廟賦
卷二十五 文集︰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
為夔府柏都督謝上表
為遺補薦岑參狀
附編︰元稹杜員外墓系銘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篇目索引
杜詩詩注(二)
杜詩詩注(三)
杜詩詩注(四)
杜詩詩注(五)
卷之一︰游龍門奉先寺
望獄
登兗州城樓
題張氏隱居二首
劉九法曹猷瑕丘石門宴集
興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巳上人芭齊
房兵曹胡馬
書鷹
過宋員外之間書
夜宴左氏
臨邑舍北書至苦雨
假山
龍門
龍監宅二首
贈老白
重題鄭氏東亭
陪老北海宴歷下亭
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外新亭
……
卷之二︰飲中八仙歌
高都護驄馬行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
卷之三︰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重過何氏五首
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二首
卷之四︰天育驃圖歌
驄馬行
魏將軍歌
卷之五︰送率府程錄事還
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
卷之六︰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紫宸殿退朝口號
春宿左省
卷之七︰新安吏
潼關吏
石壕吏
卷之八︰除架
廢畦
夕烽
卷之九︰發同谷縣
木皮嶺
白沙渡
卷之十︰漫成二首
春夜喜雨
春水
卷之十一︰嚴中丞枉駕見過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卷之十二︰題(qi)原郭明府茅屋壁員氏所收
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員氏所收
(qi)城西原送李判官武判官赴成都府
卷之十三︰閬山歌
閬水歌
江亭王閬州筵餞蕭遂州
卷之十四︰寄董卿嘉榮十韻
立秋雨院中有作
奉和嚴鄭公軍城早秋
卷之十五︰移居夔州作
船下夔州郭宿別王十二判官
漫成一首
卷之十六︰諸將五首
八哀詩
贈司空王公思禮
卷之十七︰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韶
中夜
垂白
卷之十八︰偶題
君不見簡蘇(彳奚)
贈蘇四(彳奚)
卷之十九︰過客相尋
豎子至
園
卷之二十︰秋日寄題鄭鹽湖亭上三首
秋野五首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三首
卷二十一︰冬至
柳司馬至
別李義
卷二十二︰暮歸
哭尚書
重題
卷二十三︰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
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
別張十三建封
卷二十四 賦贊︰進三大禮賦表
朝獻太清宮賦
朝享太廟賦
卷二十五 文集︰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
為夔府柏都督謝上表
為遺補薦岑參狀
附編︰元稹杜員外墓系銘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篇目索引
杜詩詩注(二)
杜詩詩注(三)
杜詩詩注(四)
杜詩詩注(五)
序
臣觀昔之論杜者備矣,其最稱知杜者莫如元稹、韓愈。稹之言曰︰[上薄風騷,下該沈宋,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愈之言曰︰屈指詩人,工部全美,筆追清風,心奪造化,[天光晴射洞庭秋,寒玉萬頃清光流]。二子之論詩,可謂當矣。然此猶未為深知杜者。論他人詩,可較諸詞句之工拙,獨至杜詩,不當以詞句求之.蓋其為詩也,有詩之實焉,有詩之本焉。孟子之論詩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詩有關于世運,非作詩之實乎。孔子之論詩曰︰「溫柔敦厚.詩之教也。又曰︰「可以興觀怨,邇事父而遠事君。」詩有關于性情倫紀,非作詩之本乎。故宋人之論詩者,稱杜為詩史,謂得其詩可以論世知人也。明人之論詩者。推杜為詩聖,謂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萬世也。使舍是二者而談杜,如稹、愈所雲.究亦無異于詞人矣。甫當開元全盛時,南游吳越,北抵齊趙,浩然有跨八荒、凌九霄之志。既而遭逢天寶.奔走流離.自華州謝官以後,度隴客秦,結草廬于成都讓西.扁舟出峽,泛荊渚,過洞庭.涉湘潭。凡登臨游歷,酬知遣懷之作,有一念不系屬朝廷,有一時不病斯世斯民者乎?讀其詩者.一一以此求之,則知悲歡愉戚,縱筆所至,無在非至情激發,可興可觀,可可怨。豈必輾轉附會.而後謂之每飯不忘君哉。若其比物托類,尤非泛然。如宮桃秦樹,則淒愴于金粟堆前也。風花松柏,則感傷于邙山路上也。他如杜鵑之憐南內,螢火之刺中官,野莧之諷小人,苦竹之美君子,即一鳥獸草木之微,動皆切于忠孝大義,非他人之爭工字句者,所可同日語矣。是故注杜者必反復沉潛,求其歸宿所在,又從而句櫛字比之,庶幾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歷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臣于是集,(石乞)(石乞)窮年,先挈領提綱,以疏其脈絡,復廣搜博征,以討其典故。汰舊注之楦釀叢脞,辯新說之穿鑿支離。夫亦據孔孟之論詩者以解杜,而非敢憑臆見為揣測也。第思顓蒙固陋,紕漏良多,幸逢聖世作人、文教誕興之日,從此益擴見聞,以補斯編之闕略,是又臣區區之願爾。時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歲長至日,翰林院編修臣仇兆鱉謹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