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縣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書法、篆刻、繪畫藝術大師,是全世界第一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他原名俊,一名俊卿,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昌石,六十九歲後以字行。他的別號很多,四、五十歲曾用阿昌、缶廬、缶、苦鐵等,六十後曾用破荷亭長、老缶,七十以後有大聾、抱缶、聾缶、石人子等。
吳昌碩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自己藝術創作的經驗,尤其在篆刻領域。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他在這一領域的貢獻,設想編撰一本印論為主的圖釋本,使後學者可以從他的印作中找出其創造個人風貌的基本經驗,以他的理論來印證他的作品,並使有志于宏揚中國篆刻藝術的後學者從中受到啟發,繼承他的經驗,結合新的時代,再開創出具有時代新風貌的篆刻藝術作品來。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基礎論
第一節 繼承傳統
1.癖古識古
2.印學秦漢
3.近取浙皖
4.汲精去腐
第二節 印從書出
1.學好篆書
2.研讀《說文》
3.既博又專
4.多體相融
第三節 掌握技法
1.章法團結
2.字法統一
3.刀筆相熔
4.款漢協調
第二章 創作論
第一節 主題確定
1.擇定印語
2.因字取勢
3.多稿比較
4.款圖互補
第二節 印外求印
1.取法吉金
2.采擷碑版
3.融匯磚瓦
4.得趣封泥
第三節 創造已貌
1.遵法變法
2.融會貫通
3.自寫新面
4.避同已態
第四節 刀勢筆意
1.意在筆先
2.以刀代筆
3.大膽落刀
4.小心收拾
第三章 審美論
第一節 氣勢與神韻
1.以氣取勢
2.氣魄雄偉
3.氣韻生動
4.得神情意
第二節 內質與外美
第三節 樸拙與工巧
第四節 對比與協調
第四章 修養論
第五章 教學論
後記
第一章 基礎論
第一節 繼承傳統
1.癖古識古
2.印學秦漢
3.近取浙皖
4.汲精去腐
第二節 印從書出
1.學好篆書
2.研讀《說文》
3.既博又專
4.多體相融
第三節 掌握技法
1.章法團結
2.字法統一
3.刀筆相熔
4.款漢協調
第二章 創作論
第一節 主題確定
1.擇定印語
2.因字取勢
3.多稿比較
4.款圖互補
第二節 印外求印
1.取法吉金
2.采擷碑版
3.融匯磚瓦
4.得趣封泥
第三節 創造已貌
1.遵法變法
2.融會貫通
3.自寫新面
4.避同已態
第四節 刀勢筆意
1.意在筆先
2.以刀代筆
3.大膽落刀
4.小心收拾
第三章 審美論
第一節 氣勢與神韻
1.以氣取勢
2.氣魄雄偉
3.氣韻生動
4.得神情意
第二節 內質與外美
第三節 樸拙與工巧
第四節 對比與協調
第四章 修養論
第五章 教學論
後記
序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縣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書法、篆刻、繪畫藝術大師,是全世界第一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他原名俊,一名俊卿,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昌石,六十九歲後以字行。他的別號很多,四、五十歲曾用阿昌、缶廬、缶、苦鐵等,六十後曾用破荷亭長、老缶,七十以後有大聾、抱缶、聾缶、石人子等。
他從小就篤愛書、畫、印,開始僅憑興趣,後來在私塾上學,仍在課桌上偷偷刻石,被塾師斥訓。父親見其如此著迷,遂循循善誘,啟導臨習古印、研讀說文。青年時又至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尋師訪友。在許多名師指導下,又參看了不少古器物、銘刻、印譜等,技藝日進。
後來,他在詩、書、畫、印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並上下古今、廣收博采,相互滲透、熔于一爐,獨闢蹊徑、自成一家面貌,為我國近現代藝術史開創了一代大寫意的新風。
尤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擅長詩、書、畫、印,更把四者相互融合、成一新體。在其畫中,有詩,有書,有印;在其印中,熔進詩情畫意,書法之筆墨意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詩、書、畫、印,無論哪一種藝術作品,都能體現出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吳昌碩大氣磅礡、力量雄偉的個人風格和內涵深厚、意蘊無盡的思想與精神氣質。他的這種風貌,不僅是他個人的藝術風格,同時也表達了我們那個時代的民族的精神。在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企圖瓜分華夏的危境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與頑強的革命精神。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中國以及海外藝術愛好者的歡迎,不少藝術愛好者,也努力學習、追求他的這種風格。
書法、繪畫、篆刻三者皆屬造型藝術。吳昌碩生前曾自稱︰“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
他這樣評價推崇篆刻,這是有道理的。一是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離開篆刻;二是他在篆刻領域中,開創了大寫意粗朱文一路,創造了體貌厚重、大氣磅礡的新風格;三是由篆刻人手,豐富、發展、影響了他的書法和繪畫,促使書畫藝術新風貌與金石意味的產生。
吳昌碩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自己藝術創作的經驗,尤其在篆刻領域。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他在這一領域的貢獻,設想編撰一本印論為主的圖釋本,使後學者可以從他的印作中找出其創造個人風貌的基本經驗,以他的理論來印證他的作品,並使有志于宏揚中國篆刻藝術的後學者從中受到啟發,繼承他的經驗,結合新的時代,再開創出具有時代新風貌的篆刻藝術作品來。
他的印論,多散存在詩文、印章邊款、書畫題跋或印語中。因為藝術理論有其共通性,因此在不少題畫詩跋中,也有所闡述。為了整理編撰的系統性,在以印論為主的同時,偶爾也參入一些與此章節內容有關的論畫論詩的句子。
由于時間匆促,作者水平有限,編撰闡述中,定有不少不妥或謬誤之處,還望同道不吝指正。
他從小就篤愛書、畫、印,開始僅憑興趣,後來在私塾上學,仍在課桌上偷偷刻石,被塾師斥訓。父親見其如此著迷,遂循循善誘,啟導臨習古印、研讀說文。青年時又至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尋師訪友。在許多名師指導下,又參看了不少古器物、銘刻、印譜等,技藝日進。
後來,他在詩、書、畫、印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並上下古今、廣收博采,相互滲透、熔于一爐,獨闢蹊徑、自成一家面貌,為我國近現代藝術史開創了一代大寫意的新風。
尤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擅長詩、書、畫、印,更把四者相互融合、成一新體。在其畫中,有詩,有書,有印;在其印中,熔進詩情畫意,書法之筆墨意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詩、書、畫、印,無論哪一種藝術作品,都能體現出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吳昌碩大氣磅礡、力量雄偉的個人風格和內涵深厚、意蘊無盡的思想與精神氣質。他的這種風貌,不僅是他個人的藝術風格,同時也表達了我們那個時代的民族的精神。在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企圖瓜分華夏的危境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與頑強的革命精神。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中國以及海外藝術愛好者的歡迎,不少藝術愛好者,也努力學習、追求他的這種風格。
書法、繪畫、篆刻三者皆屬造型藝術。吳昌碩生前曾自稱︰“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
他這樣評價推崇篆刻,這是有道理的。一是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離開篆刻;二是他在篆刻領域中,開創了大寫意粗朱文一路,創造了體貌厚重、大氣磅礡的新風格;三是由篆刻人手,豐富、發展、影響了他的書法和繪畫,促使書畫藝術新風貌與金石意味的產生。
吳昌碩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自己藝術創作的經驗,尤其在篆刻領域。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他在這一領域的貢獻,設想編撰一本印論為主的圖釋本,使後學者可以從他的印作中找出其創造個人風貌的基本經驗,以他的理論來印證他的作品,並使有志于宏揚中國篆刻藝術的後學者從中受到啟發,繼承他的經驗,結合新的時代,再開創出具有時代新風貌的篆刻藝術作品來。
他的印論,多散存在詩文、印章邊款、書畫題跋或印語中。因為藝術理論有其共通性,因此在不少題畫詩跋中,也有所闡述。為了整理編撰的系統性,在以印論為主的同時,偶爾也參入一些與此章節內容有關的論畫論詩的句子。
由于時間匆促,作者水平有限,編撰闡述中,定有不少不妥或謬誤之處,還望同道不吝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3折$210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