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祖國大陸學者對當代台灣政治分析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第一部著作,由一位青年學者完成這項任務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的,而二十多年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研究才走到這一步,卻顯得過于遲緩,但願本書的出版可以激發更多青年學者的研究熱情,發表更多優秀的著作,使我們能夠更加L“貼近台灣”,認識台灣,促進祖國大陸深入了解台灣,也促進台灣深入了解祖國大陸,這樣,兩岸就會走得更近了。
劉國深,1964年生于福建龍岩市,1982年以來陸續獲得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7月進入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任政治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已發表《民進黨的世俗化趨勢及其困境》、《兩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等學術論文70余篇,參與編撰《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研究》等著作五部。
目錄
本書基調
研究起訖
海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與分析框架
主要問題與結構安排
政治文化篇︰當代台灣政治心理
第一章台灣人的政治認識
第二章台灣人的政治情感
第三章台灣人的政治價值取向
第四章當代台灣政治文化五大迷思
第五章當代台灣政治文化變遷原因
政治結構篇︰當代台灣政治系統
第六章“中央政府”結構
第七章“地位方向”結構
第八章階級階層結構
第九章政黨政治結構
第十章利益集團結構
第十一章台灣政治結構變遷原因
政治行為篇︰當代台灣政治過程與政策
第十二章“政治革新”前的政治過程與政策概貌
第十三章當代台灣政治過程
第十四章當代台灣公共政策
第十五章當代台灣過程與政策變遷原因
結語 當代台灣政治批判與前瞻
參考文獻
後記
研究起訖
海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與分析框架
主要問題與結構安排
政治文化篇︰當代台灣政治心理
第一章台灣人的政治認識
第二章台灣人的政治情感
第三章台灣人的政治價值取向
第四章當代台灣政治文化五大迷思
第五章當代台灣政治文化變遷原因
政治結構篇︰當代台灣政治系統
第六章“中央政府”結構
第七章“地位方向”結構
第八章階級階層結構
第九章政黨政治結構
第十章利益集團結構
第十一章台灣政治結構變遷原因
政治行為篇︰當代台灣政治過程與政策
第十二章“政治革新”前的政治過程與政策概貌
第十三章當代台灣政治過程
第十四章當代台灣公共政策
第十五章當代台灣過程與政策變遷原因
結語 當代台灣政治批判與前瞻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我剛從台灣回來,劉國深博士送來他的新著,要我寫一篇序言,我欣然同意。看完全書,我的感受和這次訪問台灣的感受一樣︰要真正認識台灣,必須盡可能“貼近台灣”。
作為研究台灣的學者,主要以台灣為研究對象,對台灣的了解程度是決定研究水平、研究質量和研究結論的正確性的重要因素。靠什麼來了解台灣呢?除了書刊、報紙以外,現在還有電子媒體,在資料上似乎已經沒有多大困難了,其實不然,使用第二手資料必須花費不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功夫,這往往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判判,未必可靠。如果能夠獲取第一手資料,可靠性就強多了。毛澤東提倡“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話沒有過時,西方的人類學和社會學也強調“實地觀察”和“參與觀察”,都是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我很羨慕研究祖國大陸的台灣學者,他們可以經常前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任憑他們馳騁,他們掌握祖國大陸第一手資料的機會比我們之于台灣要多得多。研究台灣的祖國大陸學者如果能夠經常進入台灣,深入了解當地的真實情況和各階層民眾的不同心態,那麼認識台灣的程度一定比現在強,更比沒有從事調查訪問的人要強得多。
本書作者平時注意接觸台灣各界人士,並曾數次赴台,還在台灣一所研究機構做過一個月的專題研究,調查訪問了許多學術界、政治界、企業界人士和一般民眾,可以明顯地看出,本書有許多資料不是從書刊文獻上獲取的。因此,作者的許多看法都是“自己的”,這和在台灣海峽此岸作遠距離的觀察有顯然的差別。作者把自己對台灣的觀察和認識毫無保留地提供給讀者共享,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祖國大陸同胞正確地、準確地了解台灣、認識台灣,從而對當代台灣政治做出正確的判斷。
看過全書,本來可以就本書的具體內容發表一些看法,但考慮到寫書評不是寫序的任務,只好留待以後再說了。不過,我不得不說,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即政治文化篇︰當代台灣政治心理。作者通過歷史的現實的考察,對當代台灣人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價值取向以及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你可以看到台灣人對“中國”“大陸”“台灣”是怎麼看的,台灣人為什麼會有“悲情意識”,台灣人對美國、日本的看法為什麼和祖國大陸不同,“族群意識”為什麼在台灣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他們對“中華民國”和台灣前途有什麼樣的看法等等。作者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
在本書中,隨處可見作者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不得不考慮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確有道理,或有幾分可以接受,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也不得不考慮要怎樣才能進行有理有力的反駁。我想,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即由本書引發爭議和討論,使我們對台灣的認識更加深入,那也可以算是本書的另一種“效益”了。
本書是祖國大陸學者對當代台灣政治分析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第一部著作,由一位青年學者完成這項任務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的,而二十年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研究才走到這一步,卻顯得過于遲緩,但願本書的出版可以激發更多青年學者的研究熱情,發表更多優秀的著作,使我們能夠更加“貼近台灣”,認識台灣,促進祖國大陸深入了解台灣,也促進台灣深入了解祖國大陸,這樣,兩岸就會走得更近了。
作為研究台灣的學者,主要以台灣為研究對象,對台灣的了解程度是決定研究水平、研究質量和研究結論的正確性的重要因素。靠什麼來了解台灣呢?除了書刊、報紙以外,現在還有電子媒體,在資料上似乎已經沒有多大困難了,其實不然,使用第二手資料必須花費不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功夫,這往往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判判,未必可靠。如果能夠獲取第一手資料,可靠性就強多了。毛澤東提倡“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話沒有過時,西方的人類學和社會學也強調“實地觀察”和“參與觀察”,都是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我很羨慕研究祖國大陸的台灣學者,他們可以經常前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任憑他們馳騁,他們掌握祖國大陸第一手資料的機會比我們之于台灣要多得多。研究台灣的祖國大陸學者如果能夠經常進入台灣,深入了解當地的真實情況和各階層民眾的不同心態,那麼認識台灣的程度一定比現在強,更比沒有從事調查訪問的人要強得多。
本書作者平時注意接觸台灣各界人士,並曾數次赴台,還在台灣一所研究機構做過一個月的專題研究,調查訪問了許多學術界、政治界、企業界人士和一般民眾,可以明顯地看出,本書有許多資料不是從書刊文獻上獲取的。因此,作者的許多看法都是“自己的”,這和在台灣海峽此岸作遠距離的觀察有顯然的差別。作者把自己對台灣的觀察和認識毫無保留地提供給讀者共享,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祖國大陸同胞正確地、準確地了解台灣、認識台灣,從而對當代台灣政治做出正確的判斷。
看過全書,本來可以就本書的具體內容發表一些看法,但考慮到寫書評不是寫序的任務,只好留待以後再說了。不過,我不得不說,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即政治文化篇︰當代台灣政治心理。作者通過歷史的現實的考察,對當代台灣人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價值取向以及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你可以看到台灣人對“中國”“大陸”“台灣”是怎麼看的,台灣人為什麼會有“悲情意識”,台灣人對美國、日本的看法為什麼和祖國大陸不同,“族群意識”為什麼在台灣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他們對“中華民國”和台灣前途有什麼樣的看法等等。作者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
在本書中,隨處可見作者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不得不考慮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確有道理,或有幾分可以接受,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也不得不考慮要怎樣才能進行有理有力的反駁。我想,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即由本書引發爭議和討論,使我們對台灣的認識更加深入,那也可以算是本書的另一種“效益”了。
本書是祖國大陸學者對當代台灣政治分析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第一部著作,由一位青年學者完成這項任務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的,而二十年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研究才走到這一步,卻顯得過于遲緩,但願本書的出版可以激發更多青年學者的研究熱情,發表更多優秀的著作,使我們能夠更加“貼近台灣”,認識台灣,促進祖國大陸深入了解台灣,也促進台灣深入了解祖國大陸,這樣,兩岸就會走得更近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