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

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
定價:336
NT $ 292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佛教的本質及其緣起”,主要表明批判佛教思想的本質和產生的背景。保羅‧史萬森(Paul Swanson)的文章《他們為何說樣不是佛教》詳細概述了谷、松本和其他學者有關批判佛教的觀念,以及他們的著作在學術和教派領域里所引起的反響。他的結論是,批判佛教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批判︰佛教學的、宗派的和社會的。丹‧拉斯豪斯(Dan Lusthaus)在他的論文“批判佛教與回歸源頭”中,運用更廣泛的歷史觀念,把批判佛教理解為歷史發展多元性的不可避免的現象,並視之為古代以來有關如來藏思想爭論的延伸(或再現)。

(�+夸)谷在《批判哲學對抗場所哲學》一文中,借用西方哲學史上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批判方法與維柯(Giambattista Vico)對于修辭的強調這一對峙來解釋批判哲學與場所哲學的對立,並指責近來日本對場所哲學的偏愛是一種思想上的疾病。他指出,這一疾病的主要危險在于“借權威的聲音以兜售自己的修辭”。谷在文章中也質疑自己是否應用了權威的聲音。我自己的論文《厭懼場所》,試圖澄清谷對“場所哲學的批判”。我分別從亞里士多德邏輯論典、維柯的思想、谷所批判的十八世紀主要場所哲學家的思想觀念,以及被挎谷攻擊為某些東亞傳統中一致性或順從性的意識形態,像道家與日本“和”的哲學等方面,去厘清場所觀念的本來意義。
 

目錄

總序
譯者序
作者簡介
導言
第一部 批判佛教的本質及其緣起
他們為何說樣不是佛教︰近期日本的佛性批判
批判佛教與回歸源頭
“批判哲學”對抗“場所哲學”
厭懼場所
學術作為批判
批判的限度
批判佛教論
第二部 真佛教的探尋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佛性論是地道的佛教
瑜伽行與加來藏文本中的“基體說”觀念
關于“基體說”觀念的評論往來
傳人西藏的印度佛教的核心因素——與日本佛教的一個對比
“禪”的含義
批判佛教與道元的《正法眼藏》——關于75卷本與12卷本之爭
批判佛教真是批判的嗎?
形上學、苦難與解脫——“批判佛教”論爭的反思
界論思想與佛學研究的新近趨勢
“批判佛教”的再考察
第三部 社會批判
論社會歧視的意識形態背景
佛教和神——對日本主義的考察
天台本覺思想與日本民族中心主義轉向
《法華經》與日本文
索引
 

佛教源于印度,而發揚光大卻在中土。自東漢時輸入,經諸多朝代之努力。將原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經譯為漢語,並通過手工抄寫到印刷技術之運用,終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廣大信眾,同沾法益,此功德無量之善舉前後掙續了千年有余。特別是我國國民與天竺人民早有往來,其思想趨向也頗為接近,復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蕩、磨合,乃至醞釀、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創宗立派,鼎盛繁榮,前所未有。影響所及,朝鮮、日本、越南等鄰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我國始終為大乘佛教之重鎮,有“佛教第二故鄉”之譽。此殆與我國僧俗兩界人士究心于佛法義理密切相關。

佛理探究,自古以來即有僧伽、居士之分,雖無“研究”之名,而出于信仰之誠,尋求佛教精義者,彪炳史冊,所在多有。降及近世,因科技發展之刺激,佛法潮流,亦屢有擴張。自十九世紀德國學者馬克斯‧繆勒提出“宗教學”概念以來,歐美之宗教學研究方興未艾。佛教,作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見蓬勃,從東瀛至南亞,從德意志、法蘭西至英吉利,于研究南傳佛教聖典及歷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在美利堅,自C.R.萊曼等創辦《哈佛東方叢書》、奠定美國佛教研究基礎以來,從地域上說,其研究範圍已囊括南傳佛教、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包括藏傳佛教)、東亞佛教,舉凡教理、經典、儀式、經濟、政治等無不涉及,成果斐然。目前已發展至巴利文、梵文及藏文,橫跨文獻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在宗教學界已呈後來居上之勢。就佛法源流而言,佛教從印度本土向南、北方向分別傳播,菩薩高僧,篳路藍縷,而成北傳大乘、南傳上座二極,于今因緣增上,不斷發展,已趨于世界佛法之域,可謂千載一時也歟!

因此之故,時有台灣藍吉富氏主編出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百冊,紹介國際佛教學術界之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等,內容廣泛,對于國內學界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傾吐學研究水準,甚有裨益,可喜可賀!惜其著作多屬近代,且以日文為主,時過境遷,歐美近代以後之佛學研究日新月異,相關成果不斷涌現,將此類新知卓見譯為漢語,嘉惠學林,已成迫切之勢。

藉此因緣,敞寺故有覺群編譯館之設立,集思廣益,斟酌權衡,適時推出《覺群佛學譯叢》,實欲借古人譯梵為流之經驗,取信、達、雅之準則,推陳出新,俾在家出家,兩俱得益。佛法雖重在行持實證,佛經所說理趣,亦無不為求證生死大事之門徑,若依文解義,理事分途,則徒成慧業,殊失佛法之宗旨。然此乃針對僧伽悟道而言,非指俗世傳教之事,況時際濁世,佛法傳揚端賴因緣,適應時會,則日以言廣信,僧伽寄質塵寰,豈可遺世而獨立者乎!

倘能以此譯叢為契機,重視我國古代傳譯之漢文聖典,探悉諸宗玄義,同時攝取世界各地區佛法之優長,融貫現代國際佛學界之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深信國內會有更好的研究成績出現,佛教亦將進一步充實與興大,余之願也,因序之而隨喜贊嘆雲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