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於印度,而發揚光大卻在中土。自東漢時輸入,經諸多朝代之努力,將原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經譯為漢語,並通過手工抄寫到印刷技術之運用,終於使佛法深入人心,廣大信眾,同沾法益,此功德無量之善舉前後持續了千年有余。特別是我國國民與天竺人民早有往來,其思想趨向也頗為接近,復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與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相互激盪、磨合,乃至醞釀、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創宗立派,鼎盛繁榮,前所未有。影響所及,我國周遍朝鮮、日本、越南等鄰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我國始終為大乘佛教之重鎮,有「佛教第二故鄉」之譽。此殆與我國僧俗兩界人士究心於佛法義理密切相關。
佛理探究,自古以來即有僧伽、居士之分,雖無「研究」之名,而出於信仰之誠,尋求佛教精義者,彪炳史冊,所在多有。降及近世,因科技發展之刺激,佛法潮流,亦屢有擴張。自十九世紀德國學者馬克斯·繆勒提出「宗教學」概念以來,歐美之宗教學研究方興未艾。佛教,作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見蓬勃,從東瀛至南亞,從德意志、法蘭西至英吉利,於研究南傳佛教聖典及歷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在美利堅,自
C.R.
萊曼等創辦《哈佛東方叢書》、奠定美國佛教研究基礎以來,從地域上說,其研究范圍已囊括南傳佛教、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包括藏傳佛教)、東亞佛教,舉凡教理、經典、儀式、經濟、政治等無不涉及,成果斐然。目前已發展至巴利文、梵文及藏文,橫跨文獻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在宗教學界已呈後來居上之勢。就佛法源流而言,佛教從印度本土向南、北方向分別傳播,菩薩高僧,篳路藍縷,而成北傳大乘、南傳上座二極,於今因緣增上,不斷發展,已趨於世界佛法之域,可謂千載一時也歟!
因此之故,時有台灣藍吉富氏主編出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百冊,紹介國際佛教學術界之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等,內容廣泛,對於國內學界拓展學術視野,提升佛學研究水准,甚有裨益,可喜可賀!惜其著作多屬近代,且以日文為主,時過境遷,歐美近代以後之佛學研究日新月異,相關成果不斷涌現,將此類新知卓見譯為漢語,嘉惠學林,已成迫切之勢。
藉此因緣, 敝寺故有覺群編譯館之設立,集思廣益,斟酌權衡,適時推出系列《覺群佛學譯叢》,
實欲借古人譯梵為漢之經驗,取信、達、雅之准則,推陳出新,俾在家出家,兩俱得益。佛法雖重在行持實證,佛經所說理趣,亦無不為求證生死大事之門徑,若依文解義,理事分途,則徒成慧業,殊失佛法之宗旨。然此乃針對僧伽悟道而言,非指俗世傳教之事,況時際濁世,佛法傳揚端賴因緣,適應時會,則日以廣信,僧伽寄質塵寰,豈可遺世而獨立者乎!
倘能以此譯叢為契機,重視我國古代傳譯之漢文聖典,探悉諸宗玄義,同時攝取世界各地區佛法之優長,融貫現代國際佛學界之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深信國內會有更好的研究成績出現,佛教亦將進一步充實與光大,余之願也,因序之而隨喜贊嘆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