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從漢代開始傳於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傳繹承繼,至於隋唐,和中國文化長期交匯融溶,產生了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猶如爭奇斗艷的群芳,令佛教的園地中五彩繽紛。佛教的宗,是共同遵守同一知見的修行團體。不同宗系,各自擁有依據自己的根本知見而建立起來的修行體系。所謂派,是在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支出的派別。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系統。
千百年來佛教的弘揚,始終遵循着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太平之世,因緣殊勝。趙朴老有詩雲:「千載勝緣逢盛世,好將佛事助文治。」願廣大的佛教學者,更好地向信教群眾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佛教教義中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祖國統一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以引導信教群眾積極投身於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事業,為西部大開發、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凈土思想的產生
第一節 本願思想
第二節 易行道與難行道
第三節 凈土殊勝說
第二章 中國凈土宗史略
第一節 初期的凈土信仰
第二節 唐代之凈土宗
第三節 五代及宋元時期之凈土宗
第四節 明清之凈土宗
第三章 凈土宗之經典
第一節 阿彌陀佛「三經一論」
第二節 彌勒六部經
第三節 我國的凈土著述
第四章 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
第一節 阿彌陀佛
第二節 阿彌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願
第三節 西方極樂世界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第五章 凈土的修持法門
第一節 凈土資糧
一 信
二 願
三 行
第二節 念佛的哲學
第三節 九品往生法與十六觀法
第四節 終級關懷
第六章 凈土文化
第一節 凈土美術與音樂
第二節 凈土文學
第三節 凈土素食
一 娑婆世界的味道
二 極樂世界的味道
第一章 凈土思想的產生
第一節 本願思想
第二節 易行道與難行道
第三節 凈土殊勝說
第二章 中國凈土宗史略
第一節 初期的凈土信仰
第二節 唐代之凈土宗
第三節 五代及宋元時期之凈土宗
第四節 明清之凈土宗
第三章 凈土宗之經典
第一節 阿彌陀佛「三經一論」
第二節 彌勒六部經
第三節 我國的凈土著述
第四章 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
第一節 阿彌陀佛
第二節 阿彌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願
第三節 西方極樂世界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第五章 凈土的修持法門
第一節 凈土資糧
一 信
二 願
三 行
第二節 念佛的哲學
第三節 九品往生法與十六觀法
第四節 終級關懷
第六章 凈土文化
第一節 凈土美術與音樂
第二節 凈土文學
第三節 凈土素食
一 娑婆世界的味道
二 極樂世界的味道
序
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曾經講過:「佛教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影響是比較深遠、廣泛的。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今天,佛教的思想依然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幫助大眾正確認識和理解佛教,對個人、對社會將有積極意義。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佛教在沉寂中漸漸復蘇。但佛教文化畢竟經歷了幾十年的停滯,由於人們對佛教知識的缺乏,在信仰修持過程中難免走入誤區,阻礙了佛教發展。為了便於向信教群眾傳播佛學知識,宣揚佛教優良傳統,使佛法真正發揮其啟迪智慧、凈化社會人心之作用。李弘學居士主編的這一套《佛教各宗派小叢書》,與大眾廣結法緣,彰顯教義,宣揚正信,實在是功德無量之大善舉,也是一項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工作。對此,我十分欽佩。
佛教從漢代開始傳於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傳繹承繼,至於隋唐,和中國文化長期交匯融溶,產生了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猶如爭奇斗艷的群芳,令佛教的園地中五彩繽紛。佛教的宗,是共同遵守同一知見的修行團體。不同宗系,各自擁有依據自己的根本知見而建立起來的修行體系。所謂派,是在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支出的派別。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系統。
公元5世紀初,鳩摩羅什大師把大乘佛教系統地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授大乘中觀思想,使中國佛教有了新的發展。此后,在中國逐漸形成了研習《毗曇》、《成實》、《涅樊》等為主的早期佛教學派。公元6世紀初,菩提流支把大乘唯識思想傳入中國。此后,在中國又形成了「地論」等唯識學派。各種早期學派的形成,對中國佛教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尚未出現完整的佛教宗系。
中國佛教大宗的建立,起始於公元6世紀⌒第一個中國佛教大宗系,是隋朝智頡大師所建立的天台宗佛教。此后,中國佛教的各大宗系相繼建立起來。一些早期的佛教學派,也逐漸形成完整的宗系。到了唐朝,中國佛教己有了十三大宗,即所謂「中土十三宗」:天台宗、地論宗、攝論宗、成實宗、涅樊宗、三論宗、法相宗、俱舍宗、凈土宗、禪宗、律宗、華嚴宗、密宗。公元8世紀,藏傳佛教建立起來。公元11世紀前后,藏傳佛教開始形成了各大教派。
自隋唐以降,各宗各派傳承發展,如大樹枝繁葉茂,大德聖哲輩出,燦若天河群星。然而,能夠全面系統介紹中國佛教各宗派的著作卻鮮見。《佛教各宗派小叢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不足,使讀者能夠循蹤覓跡,窺其堂奧,實在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叢書各卷的作者,如大恩法師、如意法師、惟賢法師等,實為當代傑出之僧伽;如李弘學居士、朱封鰲居士、蒲正信居士等,堪稱佛學大家。我因工作因緣,有幸與他們相識,往來之際,受益良多。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普及佛教知識,促進文明建設,開啟智慧寶藏,樂觀地承擔起對社會的義務,他們的做法令人隨喜、贊嘆。借這套叢書出版的機會,向他們表示祝賀。
千百年來佛教的弘揚,始終遵循着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太平之世,因緣殊勝。趙朴老有詩雲:「千載勝緣逢盛世,好將佛事助文治。」願廣大的佛教學者,更好地向信教群眾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佛教教義中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枉匡統一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以引導信教群眾積極投身於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事業,為西部大開發、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我相識李弘學居士已十余載,其早年受業於名師、問學於大德、皈依於高僧、交游於賢人,為人開朗豁達,淡泊名利,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努力地從事佛學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實踐行菩薩行。我認為,佛法其實很朴素,李弘學居士深得馬祖大師「平常人心是道」的真諦,這種行為讓人感到親切。
前不久,訪弘學居士於「苦寮」,居士囑為《佛教各宗派小叢書》作序,略書所感,以為序。
佛教從漢代開始傳於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傳繹承繼,至於隋唐,和中國文化長期交匯融溶,產生了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猶如爭奇斗艷的群芳,令佛教的園地中五彩繽紛。佛教的宗,是共同遵守同一知見的修行團體。不同宗系,各自擁有依據自己的根本知見而建立起來的修行體系。所謂派,是在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支出的派別。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系統。
公元5世紀初,鳩摩羅什大師把大乘佛教系統地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授大乘中觀思想,使中國佛教有了新的發展。此后,在中國逐漸形成了研習《毗曇》、《成實》、《涅樊》等為主的早期佛教學派。公元6世紀初,菩提流支把大乘唯識思想傳入中國。此后,在中國又形成了「地論」等唯識學派。各種早期學派的形成,對中國佛教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尚未出現完整的佛教宗系。
中國佛教大宗的建立,起始於公元6世紀⌒第一個中國佛教大宗系,是隋朝智頡大師所建立的天台宗佛教。此后,中國佛教的各大宗系相繼建立起來。一些早期的佛教學派,也逐漸形成完整的宗系。到了唐朝,中國佛教己有了十三大宗,即所謂「中土十三宗」:天台宗、地論宗、攝論宗、成實宗、涅樊宗、三論宗、法相宗、俱舍宗、凈土宗、禪宗、律宗、華嚴宗、密宗。公元8世紀,藏傳佛教建立起來。公元11世紀前后,藏傳佛教開始形成了各大教派。
自隋唐以降,各宗各派傳承發展,如大樹枝繁葉茂,大德聖哲輩出,燦若天河群星。然而,能夠全面系統介紹中國佛教各宗派的著作卻鮮見。《佛教各宗派小叢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不足,使讀者能夠循蹤覓跡,窺其堂奧,實在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叢書各卷的作者,如大恩法師、如意法師、惟賢法師等,實為當代傑出之僧伽;如李弘學居士、朱封鰲居士、蒲正信居士等,堪稱佛學大家。我因工作因緣,有幸與他們相識,往來之際,受益良多。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普及佛教知識,促進文明建設,開啟智慧寶藏,樂觀地承擔起對社會的義務,他們的做法令人隨喜、贊嘆。借這套叢書出版的機會,向他們表示祝賀。
千百年來佛教的弘揚,始終遵循着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太平之世,因緣殊勝。趙朴老有詩雲:「千載勝緣逢盛世,好將佛事助文治。」願廣大的佛教學者,更好地向信教群眾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佛教教義中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枉匡統一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以引導信教群眾積極投身於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事業,為西部大開發、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我相識李弘學居士已十余載,其早年受業於名師、問學於大德、皈依於高僧、交游於賢人,為人開朗豁達,淡泊名利,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努力地從事佛學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實踐行菩薩行。我認為,佛法其實很朴素,李弘學居士深得馬祖大師「平常人心是道」的真諦,這種行為讓人感到親切。
前不久,訪弘學居士於「苦寮」,居士囑為《佛教各宗派小叢書》作序,略書所感,以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