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的是一種古老布神秘的巫圖——納木依的圖畫巫經,這種圖畫巫經有點像小人書,納木依的巫師看圖誦經,傳承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這種巫圖講述了古老的神話和淑危的原始信仰。納木診是中國西南高深山里的一個小小的族群,他是古代西番人的一支,現並入到川西南藏族中。圖畫巫經起源於史前時代,且殘存到文明時代,漢族的《山海經》就是一部古老的巫經,它先圖後文,進而發展為文圖結合,納木含有的巫經是原始圖畫巫經的「活化石」,其中的「指路經」,不僅是納木依的巫師帕比把亡靈送回祖居地的經典,也是活著的人們尋根的地圖。它是研究原始巫教、文字起源的罕見案,也是揭開納木依歷史和西南藏彝走廊歷史的一把鑰匙,它為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和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宋兆麟,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主要從事史前史、民族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有多部學術作品問世。
目錄
序
民族精神的訴說
——《三足烏文庫·民間圖像》
自序
一種神秘巫圖的發現
尋找遠古的文字
(一)巫師的記事方式
(二)被遺忘的族群
(三)巫圖的發現
納木依的巫師
(一)拍米
(二)帕比
(三)阿什
帕比的信仰
(一)占卜
(二)祭祀
(三)巫術
為亡人指路的地圖
(一)喪葬儀式
(二)指路圖經
巫圖的普遍性
(一)發端於史前時代
(二)盛行於三代
(三)在民間的延續
納木依人溯源
(一)從名稱談起
(二)納木依人的分布
(三)藏化的摩梭
(四)藏化的歷史背景
結語——沒有結束的研究
附錄
納木依神像《卜書》
納木依《指路經》
民族精神的訴說
——《三足烏文庫·民間圖像》
自序
一種神秘巫圖的發現
尋找遠古的文字
(一)巫師的記事方式
(二)被遺忘的族群
(三)巫圖的發現
納木依的巫師
(一)拍米
(二)帕比
(三)阿什
帕比的信仰
(一)占卜
(二)祭祀
(三)巫術
為亡人指路的地圖
(一)喪葬儀式
(二)指路圖經
巫圖的普遍性
(一)發端於史前時代
(二)盛行於三代
(三)在民間的延續
納木依人溯源
(一)從名稱談起
(二)納木依人的分布
(三)藏化的摩梭
(四)藏化的歷史背景
結語——沒有結束的研究
附錄
納木依神像《卜書》
納木依《指路經》
序
論者說《易經》應是先有圖,後有經。論者又說:《山海經》應是先有圖,後有經。┅┅此類古之「經」者,情況大致如是。
因為文字的起源,畢竟晚於符號和圖畫,先民要表達意願、交流思想、記錄事件,最先選擇的手段便是符號和圖畫。於是,便有了原始石、玉、骨器上的各種刻畫符號和紋飾;陶器上的各種刻畫符號和塗繪形象;峰巒峭壁上的岩畫和洞穴里的壁畫,等等。
符號和圖畫是除口頭方式之外人類最早的敘事模式。因此,要探尋那些經典的淵源,要研究人類及其早期文明的狀況,就不能不追溯這些史前的符號和繪畫。
進入有史社會階段,文字成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敘事方式,人類社會的歷史,主要是靠文字記載傳至後人的。而文字的發明和被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的飛躍,但也成為社會文化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出現了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分野、對峙和交融、吸收。
下層文化,即今天我們所講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曾是一種主要由不識字的或識字很少的人群所創造和享用的文化。在其傳遞上,更多的是承繼和發展了史前社會形成的圖畫敘事與口頭敘事兩者並行的交往和敘事傳統。如果說到「國學」,固然有「學究」們所說的「國粹」,而民間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初,胡適等醞釀和發動「文學革命」時,梅覲庄於1916年3月給胡適的信里說:「文學革命自當從『民間文學』(Folklore,Popularpoetry,Spoken Language,etc.)入手,此無待言。」1925年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門後,對於「什麽是國學」產生了爭論。顧頡剛說,歌謠和風俗物品都是國學研究的范圍(《北京大學國學門周刊》1926年始刊詞)。總其一點,民間文學、民間藝術里蘊藏著或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民間文化一直處於白生自滅的狀態之中。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劇,加快了民間文化消亡的速度,每時每刻都有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在悄無聲息中歸於消亡。靠頭腦、雙手記憶著史詩傳說和精湛手工的藝人們在死亡;載負著民間藝術和古老技藝的建築在傾圮┅┅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幾乎割斷傳統的時代,我們的後代將無緣享受幾千年都沒有斷流過的燦爛的中華民間文化。
21世紀之始,多少有點再現了20世紀之初的情景,又出現了一批在新的啟蒙主義思想熏陶下、以弘揚新的啟蒙主義思想為己任的平民知識分子和文化官員,他們重新舉起了保護和搶救民間文化的旗幟,投身於這個事業中,為了民族,為了後代。
《三足烏文庫》的宗旨是,在整合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思想的前提下,以拓展和提升民間文化的學術研究為重點。以展示我國民間文化燦爛多彩的圖文世界和闡釋其文化內涵的《三足烏文庫·民間圖像》系列的編輯出版,是《三足烏文庫》的合理拓展。
因為文字的起源,畢竟晚於符號和圖畫,先民要表達意願、交流思想、記錄事件,最先選擇的手段便是符號和圖畫。於是,便有了原始石、玉、骨器上的各種刻畫符號和紋飾;陶器上的各種刻畫符號和塗繪形象;峰巒峭壁上的岩畫和洞穴里的壁畫,等等。
符號和圖畫是除口頭方式之外人類最早的敘事模式。因此,要探尋那些經典的淵源,要研究人類及其早期文明的狀況,就不能不追溯這些史前的符號和繪畫。
進入有史社會階段,文字成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敘事方式,人類社會的歷史,主要是靠文字記載傳至後人的。而文字的發明和被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的飛躍,但也成為社會文化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出現了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分野、對峙和交融、吸收。
下層文化,即今天我們所講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曾是一種主要由不識字的或識字很少的人群所創造和享用的文化。在其傳遞上,更多的是承繼和發展了史前社會形成的圖畫敘事與口頭敘事兩者並行的交往和敘事傳統。如果說到「國學」,固然有「學究」們所說的「國粹」,而民間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初,胡適等醞釀和發動「文學革命」時,梅覲庄於1916年3月給胡適的信里說:「文學革命自當從『民間文學』(Folklore,Popularpoetry,Spoken Language,etc.)入手,此無待言。」1925年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門後,對於「什麽是國學」產生了爭論。顧頡剛說,歌謠和風俗物品都是國學研究的范圍(《北京大學國學門周刊》1926年始刊詞)。總其一點,民間文學、民間藝術里蘊藏著或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民間文化一直處於白生自滅的狀態之中。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劇,加快了民間文化消亡的速度,每時每刻都有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在悄無聲息中歸於消亡。靠頭腦、雙手記憶著史詩傳說和精湛手工的藝人們在死亡;載負著民間藝術和古老技藝的建築在傾圮┅┅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幾乎割斷傳統的時代,我們的後代將無緣享受幾千年都沒有斷流過的燦爛的中華民間文化。
21世紀之始,多少有點再現了20世紀之初的情景,又出現了一批在新的啟蒙主義思想熏陶下、以弘揚新的啟蒙主義思想為己任的平民知識分子和文化官員,他們重新舉起了保護和搶救民間文化的旗幟,投身於這個事業中,為了民族,為了後代。
《三足烏文庫》的宗旨是,在整合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思想的前提下,以拓展和提升民間文化的學術研究為重點。以展示我國民間文化燦爛多彩的圖文世界和闡釋其文化內涵的《三足烏文庫·民間圖像》系列的編輯出版,是《三足烏文庫》的合理拓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