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攝影圖片的形式,展示了實實在在的當下的中國現實,其中的情景投射出一種健康的自信與真實。
本收展示的是實實在在的當下的中國現實,雖然有些情景並不賞心悅目,但卻是一種負責的觀看,透射一種健康的自信與真實。
這些中國攝影家們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注與記錄現實的勇氣與真誠,是任何一個與他們一增真誠關注現實生活的讀者都能夠感受得到的。
正如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所發現的那樣,攝影既不是藝術,也不是技術,而是「魔術」。
目錄
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新文化形態和傳播理念——叢書總序——孟建
一個正常國家的影象故事——顧錚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中英文)顧錚
1 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 王魯
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訪劉小地 王魯
代表作品
2 主人,中國現實的底色
主人:中國現實的底色 姜健
見證變遷的牆壁文化——談姜健的《主人》 陳映芳
論姜健的「眼」 梁曉聲
代表作品
3 中國農民城市的選征
包圍城市——中國農民向城市的遠征 張新民
農民工在城市怎麼了 陳曉芳
我和《包圍城市》 張新民
代表作品
4 「現代主義」集中營與新「巴洛克」城堡
「現代主義」集中營與新「巴洛克」城堡
羅永進、莫尼卡·德瑪黛;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
代表作品
5 舊洋房里的沉着與自在
舊洋房里的沉着與自在
《懷舊上海》陸元敏訪談 張秋娟
代表作品
6 背叛的真實
背叛的真實
用鏡頭審視社會——周明訪談 顧錚
代表作品
7 背叛的真實
背叛的真實 周海
讓存在被看見——周海《工業的沉重》所感 顧錚
代表作品
8 顧錚的「家常菜」
顧錚的「家常菜」 莫尼卡·德瑪黛
代表作品
一個正常國家的影象故事——顧錚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中英文)顧錚
1 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 王魯
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訪劉小地 王魯
代表作品
2 主人,中國現實的底色
主人:中國現實的底色 姜健
見證變遷的牆壁文化——談姜健的《主人》 陳映芳
論姜健的「眼」 梁曉聲
代表作品
3 中國農民城市的選征
包圍城市——中國農民向城市的遠征 張新民
農民工在城市怎麼了 陳曉芳
我和《包圍城市》 張新民
代表作品
4 「現代主義」集中營與新「巴洛克」城堡
「現代主義」集中營與新「巴洛克」城堡
羅永進、莫尼卡·德瑪黛;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
代表作品
5 舊洋房里的沉着與自在
舊洋房里的沉着與自在
《懷舊上海》陸元敏訪談 張秋娟
代表作品
6 背叛的真實
背叛的真實
用鏡頭審視社會——周明訪談 顧錚
代表作品
7 背叛的真實
背叛的真實 周海
讓存在被看見——周海《工業的沉重》所感 顧錚
代表作品
8 顧錚的「家常菜」
顧錚的「家常菜」 莫尼卡·德瑪黛
代表作品
序
本書得自於名為《記錄中國——當代攝影與社會變動》的攝影展覽。這個攝影展覽是我今年應美國貝茨學院亞洲研究課程和貝茨學院美術館之邀策划的一個攝影展覽。像貝茨學院這樣的私立文理大學,其教育目標是培養一個對於人文社科與科學知識具有較為全面修養的人。相較於大學里的商學院、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這樣的實務性學院,美國的私立文理大學並不擔負培養急用先學型的實用型「人材」的任務,不負有為他們將來如何發財提供謀生技能的任務。當然,這種教育目標需要學生家長的認同。如果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曰成為比爾·蓋茨式人物,或者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家長當然不會把自己孩子往這樣的大學里送。這樣的私立文理大學至少標榜的是如何盡可能更好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夯實學生的知識的底邊,為人的將來的全面發展創造基本條件。由於學費較高、辦學資金較為充足,因此學校教授出於教學目的的有創意的建議,也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學校的目的很明確,只要是以有創意的方式來充實學生,為學生服務,就會大力支持。因為學校負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充實自己的義務。而這樣的大學不以培養技能性人材為目標,因此學校也無從分專業。學生在這樣的大學學四年下來,可能離我們現在大學叫喊的「博雅」型人材更近一些,但不是所謂的「專業人材」。
由於貝茨學院今年要辦一個亞洲周,而在此任教的鄒羽教授認為攝影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便捷之處,因此籌划一個攝影展覽,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社會變化。這個展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就我個人而言,城市化與當代中國攝影實踐的關系,正好也是我近年關注的問題之一,能夠有機會以展覽的方式對這個問題作一思考,不失為一個好機會。於是,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在弗里曼基金會等的支持下,這個展覽終於得以成功舉行。
這個展覽的主旨是通過攝影的方式,既考慮歷時性地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農村到城市」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變化,也結合不同領域與地區的共時性的對比呈現,以此展現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巨大社會變動。
開始於l980年代中期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深刻地觸及中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社會變動。這個社會變動,不僅對於現實的社會構造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對人的現實生活與心理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影響如何在攝影家的影像中呈現出來,非常值得關注。對於城市化這個社會變動,當然會有以各種不同方式展開的觀照與研究,而紀實攝影的方式,也可算是其中之一。
然而,他們的實踐表明,在這樣一種社會變動面前,面對作為一種新意識形態的城市化運動,許多中國攝影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相信並為之鼓吹吶喊。他們更多地是根據自己的判斷來作出自己的評價。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個人經驗的確認與自我感受的表達,而不是盲從既有的觀點。有意思的是,與那些只願意看到城市化的好處的官員、經濟學家、商人、商業化了的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這些藝術家們對於城市化的態度似乎沒有這麼樂觀。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實世界的具體而微的實際變化,從切身的個人經驗來呈現、表達對於社會變動的看法與感受;而不是像那些人往往只是從抽象的數字、產值、利潤與現代性想象來評價一種社會發展進程。因此,他們的影像,更為直接、清醒、現實。他們不是與那些大力提倡城市化的官員與商人一起為城市化喝彩,而是提供一種促請保持疑問的視覺素材;他們沒有以呈現現實的表面光彩為滿足,而是力圖能夠更深入一些地觀看現實;他們沒有不假思索地接受主流價值觀的灌輸,而是從個人化的視角,提供對於城市化的個人判斷;他們沒有提供關於城市化的固定觀念,而是以盡可能豐富的視角提供反思「什麼是中國的城市化」的視覺素材,深化對於城市化的理解。這些影像從根本上說,呈現了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現實與現代性想象的緊張關系,由此動搖了對於城市化的無批判的片面肯定。
……
由於貝茨學院今年要辦一個亞洲周,而在此任教的鄒羽教授認為攝影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便捷之處,因此籌划一個攝影展覽,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社會變化。這個展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就我個人而言,城市化與當代中國攝影實踐的關系,正好也是我近年關注的問題之一,能夠有機會以展覽的方式對這個問題作一思考,不失為一個好機會。於是,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在弗里曼基金會等的支持下,這個展覽終於得以成功舉行。
這個展覽的主旨是通過攝影的方式,既考慮歷時性地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農村到城市」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變化,也結合不同領域與地區的共時性的對比呈現,以此展現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巨大社會變動。
開始於l980年代中期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深刻地觸及中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社會變動。這個社會變動,不僅對於現實的社會構造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對人的現實生活與心理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影響如何在攝影家的影像中呈現出來,非常值得關注。對於城市化這個社會變動,當然會有以各種不同方式展開的觀照與研究,而紀實攝影的方式,也可算是其中之一。
然而,他們的實踐表明,在這樣一種社會變動面前,面對作為一種新意識形態的城市化運動,許多中國攝影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相信並為之鼓吹吶喊。他們更多地是根據自己的判斷來作出自己的評價。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個人經驗的確認與自我感受的表達,而不是盲從既有的觀點。有意思的是,與那些只願意看到城市化的好處的官員、經濟學家、商人、商業化了的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這些藝術家們對於城市化的態度似乎沒有這麼樂觀。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實世界的具體而微的實際變化,從切身的個人經驗來呈現、表達對於社會變動的看法與感受;而不是像那些人往往只是從抽象的數字、產值、利潤與現代性想象來評價一種社會發展進程。因此,他們的影像,更為直接、清醒、現實。他們不是與那些大力提倡城市化的官員與商人一起為城市化喝彩,而是提供一種促請保持疑問的視覺素材;他們沒有以呈現現實的表面光彩為滿足,而是力圖能夠更深入一些地觀看現實;他們沒有不假思索地接受主流價值觀的灌輸,而是從個人化的視角,提供對於城市化的個人判斷;他們沒有提供關於城市化的固定觀念,而是以盡可能豐富的視角提供反思「什麼是中國的城市化」的視覺素材,深化對於城市化的理解。這些影像從根本上說,呈現了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現實與現代性想象的緊張關系,由此動搖了對於城市化的無批判的片面肯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