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手記·第三輯

考古人手記·第三輯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址——記半坡遺址的發掘》、《楚國的絲綢寶庫——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發掘記》、《山鄉竟是藏寶地——山東海陽嘴子前4號墓發掘》等考古發掘報告。

本書收輯的文章是由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考古人撰寫的發掘報告,對發掘經歷進行生動描述,並對發掘過程中發現主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進行了闡述,引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內涵的思考。
 

目錄


編者的話
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址——記半坡遺址的發掘
楚國的絲綢寶庫——湖並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發掘記
山鄉竟是藏寶地——山東海陽嘴子前4號墓發掘記
千年等一回——杭州西湖雷峰塔發掘記
周人的車與葬馬——陝西周原馬坑、車馬坑發掘記
 

最近我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學術著作出版事業有不少重要的創新。其明顯的標志之一,是選題范圍的開拓,能夠打破陳規,不落窠臼,三聯書店推出的這套《考古人手記》即其住例。我聽到這一叢書的宗旨體例,不禁為之擊節,認為正是大家所需要和期待的好書。

考古學是科學,在社會迫切要求普及科學知識的今天,考古學自然也應該普及。可是考古的簡報、報告和論著盡管數量繁多,卻不是一般讀者易於涉獵的。考古學有自己的方法、術語和規范,沒有經歷過專門訓練的人,面對着大量的器物、數字、圖表,確實很難弄明白。包括在學科領域上和考古比較接近的,如歷史學者、人類學者、美術史學者等等,其實也有不少隔閡。

這種情形,是考古學日益專業化的結果。特別是在近年,考古學進一步與新的科學技術結合,更使得考古學的報告、論文技術化,於是可讀性愈發減弱了,縮小了讀者的范圍。考古學同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有些人心目中簡直成了一門望之生畏的學科。考古學不斷取得的新成果,因此也很難轉化到社會的共識中去。

當與一些考古界的老朋友談起這個問題時,大家常常回憶起,在現代考古學於中國建立的早期,好多現在已經成為學術「經典」的報告和著作卻不是這樣的。那些作品,雖然研究的對象是一樣的古遠,問題是同等的艱深,卻是非常有可讀性的,有不少還可以說讀來趣味盎然,引人入勝,有似游記或探險吏。為什麼如今我們在技術性的報告以外,不能寫出更多的像前輩學者那樣的文章呢?

科學是探索,是創造,其成敗利鈍,時時激發人們內心的思維與感情。考古工作尤其是如此,不管是在田野,還是在室內,通過揭示和觀察已被佚失遺忘的過去,產生了多少期待,多少歡欣,多少困惑,多少驚奇。千般思緒,萬種辛勞,沒有證實的猜想,難於避免的遺憾,在簡報、報告里每每無法容納。然而缺少了這些,我們的考古學家終生的經歷便不是活生生的了。

所以,大家應該歡迎像《考古人手記》這樣的考古學家的回憶著作。三聯書店在給每一位作者的約稿信里說道:「您曾主持……的發掘,故特請您承擔該主題『手記』的寫作,由您對發掘實際經歷進行生動描述,並對發掘過程中您對發掘主題之歷史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進行闡述,為讀者展示歷史長河中由中國人創造的傳統文明及其意義,引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內涵的思考。」讀過這段話,大家會明白,《考古人手記》對學術研究本身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不能僅作回憶錄看。

這套叢書又有考古學史方面的價值。每一門學科,都有對應的學科史,例如文學有文學史,數學有數學史。文學史、數學史等都成為獨立的分支學科,有許多學者專家從事研究,在推動學科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與考古學相對應,當然有考古學史。從世界來說,考古學史的研究不能說很發達,但也舉辦過相關的國際會議。首屆「考古學史會議」是1978年在丹麥的奧爾胡斯召開的。

中國考古學史的研究,更是有待開展。可能有人會說:早在⒛世紀5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的《中國文化史叢書》里面,已經有一本衛聚賢的《中國考古學史》了。那部書所講的「考古學」是廣義的,主要是中國歷代金石古物的發現研究,實則中國現代意義的考古學,當時還處在剛剛興起的階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