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另一個特色這處體現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結合。資源、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以及觀念、政策和機制等方方面面。

本書通過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所依賴的人口、資源、生態基礎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科學系統地論證了中國目前在人口、資源、生態基礎評價等領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支撐力度和開發潛力,提出了我國實現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為什麽有些國家發展快,有些國家發展慢
二 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
三 本報告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人類發展與資源、生態消耗的歷史回顧
一 發展與資源、生態關系的演化
二 倒u型曲線
三 庫茲涅茨曲線和「兩轉三退」
四 可持續發展:邁向倒u型曲線右半部
第三章 未來20年的發展目標
一 經濟發展目標:解決「兩高三低」
二 社會發展目標:實現三大轉變
三 資源、生態目標:向倒u型曲線右半部轉折
第四章 2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生態的消耗
一 人均生態占用空問持續增加,但生態服務消費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二 水資源日益短缺,水污染進一步加劇
三 土地利用格局基本穩定,耕地質量下降
四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消費總量增加
五 礦產資源消耗彈性系數在波動中下降
第五章 資源、生態分布的不均衡性與大規模流動
一 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性加劇
二 生態占用空間的不均衡性引起生態服務跨地區占用
三 水資源的跨流域流動與流域內的用水沖突
四 耕地重心西移
五 能源、礦產資源的地區差異性與流動
第六章 發展的資源、生態支撐能力分析
一 人均生態承載力偏低,生態赤字增大
二 水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住15億~18億人之問
三 土地對食物的承載能力略有盈余
四 能源與礦產資源供需失衡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第七章 資源、生態消耗的趨勢
一 發展對資源、生態的總壓力繼續增加
二 資源、生態空間消耗結卡勾將發牛重大變化
三 資源、生態的流動性增加
四 發展對資源、生態的邊際樂力下降
五 全球化的作用增強,生態化的壓力增大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一 對中國資源與生態現狀的判斷
二 中國未來二十年的資源、生念發展態勢
三 內外結合,建立新的資源、生態安全框架
參考文獻
後記
 

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未來20年要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在中國的最新理論與實踐突破,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極好的機遇。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將應對嚴峻的挑戰。中國人口多,人均自然資源基礎薄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人口眾多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們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良性循環型社會,保障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人類如何消耗自然資源的歷史。技術的進步、政策的改善雖然能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拓展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但不能創造完全脫離自然資源基礎的發展。今後20年,中國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因此,資源、環境在保證自身可持續的前提下,能否保證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進行認真、科學的研究。

為此,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有關從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家經過一年的研究,形成了《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研究報告。通過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基礎的全面分析,系統地評估了中國目前資源、生態環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支持能力,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資源、環境戰略對策。研究成果對客觀認識中國資源、生態環境基礎,有效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報告對中國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進行了系統的評估,既注意了對個別戰略性資源消耗形勢的分析,也注意了對整體的把握。研究中采用了資源消耗和人均生態資源占有量這兩個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資源消耗指標表述的是資源消耗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它反映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以及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情況。人均生態資源占有量測度的是人均生物性生產土地或海洋面積,它可以反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並衡量整個國家、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及其社會生活的生態占用空間狀況。這些指標可以使我們超越對個別資源的分析,進入到資源消耗的整體層面,對中國的資源、生態環境形勢進行宏觀把握。這一點是該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本書另一個特色之處體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結合。資源、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以及觀念、政策和機制等方方面面。因此,研究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與交叉的角度加以展開,需要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和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密切協作。惟此,才能對可持續發展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的認識更加深刻,才能使研究成果更有意義。該研究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我們正處在一個發展很快、變化也很快的歷史時代,有待於研究的新問題不斷涌現。我衷心希望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與有關機構和研究人員繼續本着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工作緊迫感,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積極創新,進一步組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力量,就涉及中國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