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德國著名哲學家、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爾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本書中分五章探討了人文科學的對象、自然與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與人文概念的差異性、文化形式、文化價值與現代文化悲劇等重大問題,旨在從其「符號形式的哲學」出發解答人文與人文科學的可能性基礎問題。

本書出版於1942年,與稍後的《人論》(1944年)一起構成卡西爾晚年文化哲學思考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現代西方文化哲學經典。
 

目錄

第一章 人文科學之對象
第二章 事物之感知與表達之感知
第三章 自然概念與人文概念
第四章 形式問題與原因問題
第五章 「文化之悲劇」
 

I.

卡西爾是西方近世最傑出的哲學名家之一。他於1874年生於普魯士政治、經濟和文化重鎮Breslau市(即今波蘭境內Wroclaw)的一個猶太家庭,而於1945年以一介流亡學者的身分卒於美國紐約市。卡西爾身處的時代,無論於政治上或於文化思想上都經歷了巨變。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大時代的影響下,卡西爾一生的政治處境,固多亂離,而其學術思想,亦凡數易。

卡西爾年青時,正值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斷蓬勃發展,而老大的哲學卻備受挑戰的時期。卡西爾十八歲入讀德國的柏林大學,最初師事有名的社會政治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後經齊美爾的推介,轉投馬堡大學,師事當時的新康德學派北支的馬堡學派(Marhurgel-Schule)柯亨(Hermann Cohen)門下,並最終於1899年於馬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康德哲學自面世以來,雖多次遇到挑戰,但一代一代的學者還是不斷要回到康德的學說中,發掘可資發揮的養分。廣義地求復興康德的運動,嚴格而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著。這運動在哲學史上的第一個波浪,就是一般所謂的新康德學派(Nettkan-tianismus)。新康德學派的產生,單就哲學理論而言,是要同時反對已盤桓了幾十年的過分強調形上思辨的黑格爾學派和過分流於實證主義如穆勒等學說,但另一方面,也潛在地有讓哲學面對勢力日張的科技文明的意圖。新康德學派主要分為馬堡學派和西南學派二支。其中馬堡一派的領袖如柯亨和納托普(Paul Natorp)等除力拒帶極端自然主義的實證思想外,主要強調康德哲學的先驗學說可提供非實證的但卻極嚴格的認知理論,並說明康德哲學的理論課題正可以為自然科學於事實領域以外提供一認識論上的嚴格基礎,並因而令哲學在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勢頭中也不失其重要地位。至於歷史文化等問題馬堡學派雖然亦有關注,但整體而言,認為必須從認識論的基礎入手處理,而其所指的認識論,又復是以自然科學的嚴格對象認知為基本模式的。如是者,馬堡學派常被批評未能恰當地處理人文科學的問題。

至於新康德學派西南一支,其固亦重視知識問題,不過卻認為「知識」這回事,除了關於對象的知識外還涉及主體的知識;前者涉及廣義的外在世界,而後者則涉及人自身的認知活動問題。因此,西南學派於關心認識理論的同時卻強調康德哲學精神的最後歸宿並不限於為自然科學奠立基礎,而在於探討廣義言的人的心智活動。為要說明人的心智活動可有不同層面的開展,而每一層面(包括認知的層面)都對人顯得具有某些意義(Sinn)或價值(Wert,Geltung)這一道理,西南學派乃提出了最廣義的價值哲學理論(Wertphilosophie);西南學派白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到克羅納(Richard Kroner)等的整個發展大勢與馬堡學派最不同的,是指哲學不能單單建立於認識論之上,他們甚至反過來要求把認識問題收入廣義的價值問題去處理。西南學派從對象認知返歸於探討人類心智活動本身這一理論特色,從遠處看固可上溯至希臘哲學的發展規律,從近代看則可與當時的生命哲學,和甚至現象學和詮釋學中的發展都維護某程序的關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