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

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
定價:96
NT $ 84
  • 作者:祁志祥
  • 編者: 覺醒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5681
  • ISBN13:9787801235688
  • 裝訂:平裝 / 22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佛教素以其哲學思辨色彩濃厚、人本智信特征明顯著稱。明辨善惡、勘破是非、珍惜人生、熱愛生命、廣行慈悲、澤被生靈是佛教大乘菩薩的主要內容。佛教力主開發人類潛在的無上智慧,將人類思想中丑陋、污穢的成分徹底清除,以純潔、美妙、清淨的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

本書從不同的視角入手,通過對一些艱深的佛學命題的專門探討,對佛教美學進行研究,主要闡述佛教對快感及引起快感的物件規律、本質、特徵的基本認識,通過對“世俗美的變相肯定”,展開“似花而又非花”的論述。旨在推動傳統佛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現代化闡釋,突出佛陀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本懷。
 

目錄

總 序/覺 醒

真假色空與美之真幻
1.因緣生法,我說是空
2.色即為空,色復異空
3.美色不淨,亦非不淨
4.寂滅為樂,佛土清涼
“梵人合一”與“物我同根”
1.“有無齊觀,彼己無二”
2.萬法一心,一心萬法
3.內外同構,物我玄會
4.美丑一旨,善惡無二
三界唯心與美在淨心
1.“三界虛偽,唯心所作”
2.“一念三千”,“性具實相”
3.“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4.“一切萬法,盡在自心”
5.“但唯有識,無有境界”
6.“審象于淨心,成形于縴手”
識境一體與意境相生
1.“唯識無境”,“境假識真”
2.識境一體,意境融徹
3.境假識真,意境虛實
4.“取境造境”,“憑虛構象”
“神存形滅”與“貴神賤形”
1.三世業報,神我不滅
2.形粗神精,遺形取神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道不可言”與“道不離言”
1.“言語道斷”,“無言”之美
……
 

什麼是美?

美學之父、十八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敦說︰美是“感性知識的完善”。說得通俗些,即圓滿無缺的感覺——愉快感。

實際上,人們不只用“美”稱呼愉快感,而且用“美”稱呼引起快感的對象。一種客觀事物引起了主體的愉快感,這個主體便把這個事物叫做“美”(詳拙著《美學關懷》“美是普遍快感的對象”章,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什麼叫“美學”?

鮑姆嘉敦說︰美學就是“感覺學”,是關于感覺規律的科學。

依據我們對美的理解,我們要補充說,美學不僅是“感覺學”,而且包括引起快感或不快感的對象規律的科學。

所謂“佛教美學觀”,主要闡述佛教對快感及引起快感的對象規律、本質、特征的基本認識。

佛教藝術固然屬于光彩照人的美,但是第一,佛家在骨子里並不認為它是真正的美,而不過是通向真美的舟筏;第二,藝術嚴格說來屬于美的具象形態,而不是“美學”或“美學觀”,即關于具象美的抽象思想、觀點,因此,描述佛教藝術美不是本書的重點,我們將把這個任務留給《佛教藝術觀》。

佛教對快感及其對象的本質、規律、特征究竟怎麼看?

眾所周知,佛教認為,快感不僅不是給人們帶來真正快樂、終極快樂的真美,反而是給人們帶來不盡苦惱的丑惡根源,是必須破除的“貪”、“嗔”、“痴”三毒。而引起快感的現實事物又是由諸種因緣湊合而成的,沒有永恆本體的,像泡影一樣虛幻不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般若經》)。可見,佛教對世俗認可的主客體的美,是持否定態度的。譬如面對色彩鮮艷、芳香襲人的花朵,我們因為它悅目怡鼻而認為是美,佛教則從上述原因出發認為它是稍縱即逝的,不是真美,追求這種美則會產生種種痛苦,眼前的花不是美麗的花。這種態度,可稱之為“非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