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唯識學

中國佛教與唯識學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王恩洋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5568
  • ISBN13:9787801235565
  • 裝訂:平裝 / 61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寶慶寺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是以寧波寶慶寺的名義出版的一套叢書,旨在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讓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本書對漢藏佛教教理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唯識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收集了王恩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書中不僅引經據典,並在其中給予講解。以發表的年代先後順序為例,盡可能反映出王恩洋先生唯識學研究的歷程,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歷史線索,使後人從中受到教益,為當代唯識學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目錄

總序
王恩洋先生與唯識學
佛法真義
附︰研究佛法者應當注意的三個問題
附︰佛法與外道之差別及佛法之根據
大乘起信論料簡
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答辨
大乘非佛說辨
書繆鳳林君闡性篇後
真如作疏所緣緣義
——內院第五次研究會陳證如君提出討論
掌珍論二量真似義
——內院第四次研究會王恩洋君提出討論
起信論唯識釋質疑
唯識通論
佛學通釋
法相學
實有真空中道了義論
廣四緣論
因明入正理論釋
評新唯識論者之思想
名學邏輯與因明
瑜伽宗綜述
《相宗絡索》內容提要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磨”雖然著重于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諦理的現觀”,最終歸于修證。那麼,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證人的歷程。雖然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台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便屬于義解門;而禪、明律、感通、遺身、護法、興福,都是屬于實踐門;最後一科“雜科”則是指出家人的外學修養,傍及世間經書、治世語言禮樂文章等,無不兼通。

但是,傳統意義的佛教義解,主要是注疏經、律、論,在“述而不作”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當然也有一些專門性的著作。而且,這些佛教義解僧,都是從自己的信仰與經驗出發,通過注疏、論著,來達到實踐與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隋唐佛教的輝煌,都與義解的繁榮是分不開的。而禪宗的發展則為中國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視主體的體認、自己身心的解脫、淨土法門的流行,激發了信仰佛教的感情,為佛教走入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禪、淨的流行,在這種“簡單”、“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國佛教徒逐漸失去探討高深佛理、考察繁瑣戒律的興趣。于是,中國佛教重視義理研究的優良傳統便喪失殆盡。

另一方面,佛學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卻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應該是開始于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亞洲地區,殖民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必須要深入研究亞洲的宗教及其文化。于是,通過接觸梵文、巴利文等東方語言,開始了解佛教的理論,消化佛教的教義。在“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這些學者注重現代佛學研究的客觀性、純學術性,形成了佛學研究的現代傳統,于是佛教便是成為一種學問——佛學。19世紀後期,日本佛教界開始運用西方的學術研究方法,從而推動了日本佛學研究的興盛與發達。隨著“西學東漸”、日本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增強,中國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這在當時中國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響與回應,如《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的辨偽,“大乘佛教非佛說”的討論,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之辯等。同時,佛教界受時代流行的學術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以太虛大師為首的“人生佛教”運動,佛教理性主義思想的高揚都直接推動了佛教界從事佛學研究,其中以印順法師的成就最大。但是,相對來說,學術界則在佛學研究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像呂(�山一王�)、陳垣、湯用彤等,皆為一代學術大師。

改革開放後,中國佛教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復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現出游人如織、香火旺盛的現象。于是,培養人才、弘法、學術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才的緊缺無形中遏制中國佛教事業的發展。而人才的成長與培養,這又與佛教界的觀念與重視程度是成正比的。

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由于受到歐美治學風氣的影響,文獻學、考據學、思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對佛教進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了人們對佛教認識更加深入。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剖析佛教的歷史與思想等等領域,擴大了佛教的知識面,更突顯了佛教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學術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比較研究,不斷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資料,顯示其優勝之處。通過學術研究,使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歷史發展脈絡更加清楚,提高了人們對佛法的正確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學者本身就是社會的精英,對社會了解非常透徹,其思想觀點往往能夠補充僧界的不足;同時,他們作為佛教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嘖融轉化佛教的思想,向社會表達佛教的看法,這些都是有益于社會與眾生的活動。

因此,佛教學術研究的根本意義,不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時空中的佛教發展形態,而且更是從現存的文獻、文物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探索其前後延續,彼此關聯的因果性;從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佛法的本質,及其因時、因地的適應。以了解過去,承受根本的佛法特質,作為我們信行的基礎,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佛代會便提出要契理契機地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以“以文化闡揚佛法,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契理契機地以文化闡揚佛法是實現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現代化的權巧方便。”現代中國佛教界,應該認真地認識學者的新觀點,吸收其中的有用之處,通過轉化與變通,仍然能夠落實到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潛力。

寧波寶慶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嘉定十五年(1222)宋寧宗賜名“寶慶詩寺”。里歷代住持及僧眾均有重視義理、尊重學術、禮待學人的優良傳統,一直講法不輟。曾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性啟蒙教材《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曾為寶慶寺撰寫了《寶慶講寺記》。大儒黃震為寺里撰寫了《寶慶寺觀音殿設》。此二文的碑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高高地聳立在寺里。現在寶慶全寺僧眾十分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日常事務、早晚功課、坐禪念佛等之外,勤于讀書,研究經論。我本人自從出家以來,參訪名山大寺,受到多位高僧大德善知識的指點,喜歡研討經論及現代學者的研究著作。因此無論到哪里,我都會帶上一些書,也經常會到各地的書店去逛逛看到佛教書籍經過十多年的出版,已經蔚為大觀,感到欣慰。但是,對于社會的需求和佛教文化的發展,目前出版的書籍遠遠無法滿足人們對佛法的需求,而且現有書籍之中,難免良莠不齊,精品佛教圖片仍然少見。有感于此,我道堅法師、聖凱法師、黃夏年先生進行一些交流,得到他們的贊同與支持。于是,我們決定以本寺的名義出版一套叢書希望能夠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讓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朗宇
2003年6月21日于寧波寶慶講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