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寺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是以寧波寶慶寺的名義出版的一套叢書,旨在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讓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佛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它具有全球的、世界的眼光,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中表現出自身的適應力、競爭力。本書共結集論文20篇,其時間跨度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是筆者幾十年來探索、研究佛學的部成果,希望在了解、認識佛教及其思想方面,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性的見解。
本書是《寶慶講寺叢書》叢書中的《中國佛教散論》。
全書內容大約可分為人物、宗教、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四個方面。還收入了有關華嚴、淨土和禪三個佛教宗派的論文共六篇。
這本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筆者多年來從事佛教研究的興趣與重點、態度與方法;也反映了筆者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的變遷、研究的深化、學術的積累、體悟的增長,而對佛教的看法所發生的某些變化。
目錄
總序 釋朗宇
自序 方立天
道安的佛教哲學思想
慧遠的政教離即論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導讀
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試析華嚴宗哲學範疇體系
彌勒信仰在中國
從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看傳統與現代的轉換
神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
論佛教文化體系
佛教與中國文化
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儒佛人生價值觀之比較
佛教哲學與世界倫理構想
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
試論中國佛教之特點
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為紀念中國佛教兩千年而作
自序 方立天
道安的佛教哲學思想
慧遠的政教離即論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導讀
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試析華嚴宗哲學範疇體系
彌勒信仰在中國
從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看傳統與現代的轉換
神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
論佛教文化體系
佛教與中國文化
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儒佛人生價值觀之比較
佛教哲學與世界倫理構想
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
試論中國佛教之特點
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為紀念中國佛教兩千年而作
序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分別同為世界宗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在中國,佛教又與儒道兩家等共同構成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提供了人本主義傳統,道家貢獻了自然主義傳統,佛家高揚的是解脫主義傳統。這三個文化傳統互動互補,自東漢以來,在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揮了巨大的支配作用。
佛家源自印度,但印度佛教早在12世紀末13世紀初就被消滅了,而在中國,直至當今,佛教仍擁有三大支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這三個支系幾乎含括了印度佛教的全部內容,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中國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還流傳到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蒙古等,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的影響也是至深且巨的。佛教是基于萬物因緣和合而起的緣起論,而為人類設計的一種解脫煩惱、痛苦和生死的極富人性色彩的宗教體系。從思想層面上看,佛教主要是對人生——人的生命與人的行為兩方面展開論說,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包括了人的構成、人的本原、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人的靈魂、人的欲望、人的知見、人的處境、人的地位、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法則、人生的修煉、人生的行為、規範、人生的感悟以及人生的理想境界等。由此進一步展開,還涉及到人與家庭、人與他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廣泛領域。應當說,佛教是其廣大信徒追求理想境界的一種認識方式和實踐方式,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活經驗與特殊智慧,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是值得我們甄別借鑒和批判繼承的。
從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日益廣泛使用,19世紀中葉的電子技術革命,到20世紀中葉的微電子、核能、超導、人造衛星、人類基因工程等技術群體的崛起,人類文明發生了又一巨大的轉變。農業社會日益退出歷史舞台,農村村落在逐漸減少,家庭族群瀕臨解體,脈脈溫情的親源關系趨于淡化。與此同時,工業化、都市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改變了人的生活,改變了人的價值追求,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淵源于古代時空背景的佛教,也正面臨著空前的歷史性的挑戰。
我們認為,佛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它具有全球的、世界的眼光,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中表現出自身的適應力、競爭力,當前,我們應當擇取佛學思想的精要,並就其涉及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根本觀念,進行闡釋敘發,賦予以新時代的現代價值和嶄新意義,使其成功轉化,以有助于緩解人類社會矛盾,有助于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與持續發展。
本書共結集論文20篇,其時間跨度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是筆者幾十年來探索、研究佛學的部分成果,希望在了解、認識佛教及其思想方面,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性的見解。
全書內容大均可分為人物、宗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四個方面。
……
佛家源自印度,但印度佛教早在12世紀末13世紀初就被消滅了,而在中國,直至當今,佛教仍擁有三大支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這三個支系幾乎含括了印度佛教的全部內容,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中國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還流傳到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蒙古等,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的影響也是至深且巨的。佛教是基于萬物因緣和合而起的緣起論,而為人類設計的一種解脫煩惱、痛苦和生死的極富人性色彩的宗教體系。從思想層面上看,佛教主要是對人生——人的生命與人的行為兩方面展開論說,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包括了人的構成、人的本原、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人的靈魂、人的欲望、人的知見、人的處境、人的地位、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法則、人生的修煉、人生的行為、規範、人生的感悟以及人生的理想境界等。由此進一步展開,還涉及到人與家庭、人與他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廣泛領域。應當說,佛教是其廣大信徒追求理想境界的一種認識方式和實踐方式,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活經驗與特殊智慧,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是值得我們甄別借鑒和批判繼承的。
從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日益廣泛使用,19世紀中葉的電子技術革命,到20世紀中葉的微電子、核能、超導、人造衛星、人類基因工程等技術群體的崛起,人類文明發生了又一巨大的轉變。農業社會日益退出歷史舞台,農村村落在逐漸減少,家庭族群瀕臨解體,脈脈溫情的親源關系趨于淡化。與此同時,工業化、都市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改變了人的生活,改變了人的價值追求,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淵源于古代時空背景的佛教,也正面臨著空前的歷史性的挑戰。
我們認為,佛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它具有全球的、世界的眼光,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中表現出自身的適應力、競爭力,當前,我們應當擇取佛學思想的精要,並就其涉及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根本觀念,進行闡釋敘發,賦予以新時代的現代價值和嶄新意義,使其成功轉化,以有助于緩解人類社會矛盾,有助于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與持續發展。
本書共結集論文20篇,其時間跨度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是筆者幾十年來探索、研究佛學的部分成果,希望在了解、認識佛教及其思想方面,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性的見解。
全書內容大均可分為人物、宗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四個方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