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四章內容,作者針對以往道教研究中存在的弊端,對宋明時期的道教作內部的、思想性的研究,力圖發掘出道教產生、發展、衍變過程內涵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
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創新。重視實踐踐履,重視精神修養和體驗,是匯總國哲學的重要特點。重要貢獻之二是:根據道、學、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以文化為背景,以思想史為切入口,以哲學史為核心,展開了對宋明時期的道教思想的研究。重要貢獻之三是:對道教哲學中的命題、術語和范疇,注意其本身的復雜性,其內容所具有的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同含義,例如命題含義隨歷史發展如何始簡而後繁。重要貢獻之四是,對宋明時期道教研究,采取從思想史角度切入哲學的研究,嚴格地區別哲學史不等於道教的修煉史,重點放在對道教哲理和思維方式的闡發上。重要貢獻之五是,不以實證論的理性分析方法為惟一的研究方法。重要貢獻之六是,孔令宏同志篤志於學,不慕名利,認真研讀《道藏》和《藏外道書》等原始文獻,在系統梳理了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思想發展的基礎上,刻畫了這一時期儒、道、佛三教關系及其演變,尤其注意分析道教與宋明理學的相互影響,發前人所未發。
總之,這部書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愧是一部專精之作。此外,這部書廣征博引,行文符合學術規范,文筆嚴謹,語言流暢,條理清晰,論述鞭辟入里。孔令宏教授這部出站報告,是他在復旦哲學系博士後的兩年中繼續深入研究中國道教,冷靜思考、厚積薄發的突出學術成果。
目錄
《宗教學博士文庫》總序
一部開拓性的優秀著作
第一章 導論——道教的道與術
第一節 道家與道教
第二節 道與術
第三節 道術與道教史的分期
第四節 道教的道術與傳統文化
第五節 關於道家、道教哲學
第二章 唐末至北宋時期的道教思想
第一節 唐末至北宋內丹由術向學的轉變
第二節 鍾呂學派對內丹學理論的初步建構
第三節 陳摶學派的道教思想
第四節 張伯端的內丹學理論體系
第五節 《道藏》及其文字哲學
第六節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三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上)
第一節 南宗先命後性的道術思想
第二節 北宗先性後命的道術思想
第三節 全真道南北宗合流及其在元代的發展
第四節 張三豐的隱仙理論
第四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下)
......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試論道家道教哲學
附錄二:近百年來道教思想史研究述要
後記
一部開拓性的優秀著作
第一章 導論——道教的道與術
第一節 道家與道教
第二節 道與術
第三節 道術與道教史的分期
第四節 道教的道術與傳統文化
第五節 關於道家、道教哲學
第二章 唐末至北宋時期的道教思想
第一節 唐末至北宋內丹由術向學的轉變
第二節 鍾呂學派對內丹學理論的初步建構
第三節 陳摶學派的道教思想
第四節 張伯端的內丹學理論體系
第五節 《道藏》及其文字哲學
第六節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三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上)
第一節 南宗先命後性的道術思想
第二節 北宗先性後命的道術思想
第三節 全真道南北宗合流及其在元代的發展
第四節 張三豐的隱仙理論
第四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下)
......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試論道家道教哲學
附錄二:近百年來道教思想史研究述要
後記
序
19世紀下半葉,德籍英國人麥克思·謬勒首先提出了「宗教學」的概念,過了100多年后,「宗教學」已經得到了人文科學界的認可,並且正在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謬勒所建立的宗教學研究,是在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者們在研究古老的語言時,對晦澀難懂和一詞多義的語詞為了能夠找出最准確的定義和滿意的解釋時,往往要從古老的宗教語言中去尋覓,因為宗教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長期流傳下來的宗教經典是語言學家可資利用、不可多得的最重要的材料來源之一。16世紀世界地理大發現的結果,使西方學者看到了除歐洲以外的古老的東方世界的燦爛文化與宗教,大開了眼界,促使了學術研究的大發展,特別是對古印度梵文和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研究,使得比較語言學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所以謬勒認為:「19世紀中,梵文和比較語言學所引起的變革,可說比15世紀歐洲各大學開始教授希臘文所引起的變革更大。」
現在世界各國在宗教學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宗教學的研究已經從比較語言學發展到宗教現象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哲學等等學科,舉凡是有關世界各種宗教的教義、經典、儀式、人物、政治、經濟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與其相關的一些邊緣學科也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宗教學的研究正在呈現出開放的勢態。
我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國,宗教及其文化是我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的學者一直有研究宗教的傳統,但是在古代,很多研究往往是站在信仰主義角度,或從異教和判教的立場來從事這項所謂的「學問」,例如佛學和道教研究等等。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宗教則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的。當時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了西方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傳統的宗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這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湯用彤、陳寅恪、陳恆、向達、梁啟超、梁漱溟、王治心、謝扶雅、歐陽竟無、呂激等人,他們撰寫的一些宗教學著作至今仍是學術精品,被后人反復閱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我國的宗教學研究並沒有能夠一直很好地開展起來,使我國的宗教學研究與世界宗教學研究有些脫軌,直到1978年以后才重新恢復,開始以快速的步伐向前發展。
……
謬勒所建立的宗教學研究,是在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者們在研究古老的語言時,對晦澀難懂和一詞多義的語詞為了能夠找出最准確的定義和滿意的解釋時,往往要從古老的宗教語言中去尋覓,因為宗教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長期流傳下來的宗教經典是語言學家可資利用、不可多得的最重要的材料來源之一。16世紀世界地理大發現的結果,使西方學者看到了除歐洲以外的古老的東方世界的燦爛文化與宗教,大開了眼界,促使了學術研究的大發展,特別是對古印度梵文和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研究,使得比較語言學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所以謬勒認為:「19世紀中,梵文和比較語言學所引起的變革,可說比15世紀歐洲各大學開始教授希臘文所引起的變革更大。」
現在世界各國在宗教學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宗教學的研究已經從比較語言學發展到宗教現象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哲學等等學科,舉凡是有關世界各種宗教的教義、經典、儀式、人物、政治、經濟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與其相關的一些邊緣學科也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宗教學的研究正在呈現出開放的勢態。
我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國,宗教及其文化是我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的學者一直有研究宗教的傳統,但是在古代,很多研究往往是站在信仰主義角度,或從異教和判教的立場來從事這項所謂的「學問」,例如佛學和道教研究等等。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宗教則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的。當時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了西方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傳統的宗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這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湯用彤、陳寅恪、陳恆、向達、梁啟超、梁漱溟、王治心、謝扶雅、歐陽竟無、呂激等人,他們撰寫的一些宗教學著作至今仍是學術精品,被后人反復閱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我國的宗教學研究並沒有能夠一直很好地開展起來,使我國的宗教學研究與世界宗教學研究有些脫軌,直到1978年以后才重新恢復,開始以快速的步伐向前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