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讀《經疏》引
續序例上
原本藥性氣味生成指歸
藥性主治參互指歸
藥性簡誤指歸
論七方本義 附錄七方
論十劑本義 附錄十劑
十劑補遺
五臟苦欲補瀉論
附錄:五臟苦欲補瀉 並續解五條
治法提綱 陰陽、寒熱、臟腑、經絡、氣血、表里、標本先後、虛實緩急
藥性差別論
臟氣法時並四氣所傷藥隨所感論
論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論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無寒
論天地風氣漸薄,人亦因之漸弱,用藥消息亦必因之而變,不可執泥古法,輕用峻利
通評虛實論
論治陰陽者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
論諸病惟虛與火為難治
論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藥必因之以為損益,誤則殺人
論上盛下虛本於腎水真陰不足
論陰精陽氣補益不同
論治氣三法藥各不同
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
論治吐血三要
論腎泄我在黎明所由
論少年人陽痿因於失志,不宜補陽
論似中風與真中風治法迥別,誤則殺人
似中風問答
論痰飲藥宜分治
論瘧痢宜從六淫例治
論病由七情生者,只應養性怡神、發舒志氣以解之,不宜全伏藥石攻治
論傷寒溫疫、癰疽痘疹、瘧疾諸病皆由實邪所發,自里發出於表者吉,由表陷入於里者凶
論五運六氣之謬
祝醫五則
卷之二
諸病應忌藥總例
補氣 溫補 大熱 破氣 閉氣 降氣 破血 升提發
散 辛溫辛熱發散 吐 下 降泄 利水 損津液 斂攝
固澀 消導 開竅 香燥 辛燥 辛熱 濕潤 滯膩
滑利 發濕 苦寒傷胃 補命門相火 補腎水苦寒
酸寒 咸寒 生冷 甘 咸
續序例下
陰陽表里虛實門
陽虛 陰虛 表虛 里虛 陽實 陰實 陽厥 陰厥 上盛下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