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一著作之所以稱為《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也是源於我對東方近代化這一主題的一種認識。傳統與超越,並不是指在西方近代化思潮傳到了東方之後,東方即日本的知識分子是如何脫離以儒學為中心的東方傳統,對它加以超越並形成了帶有西方色彩的新的文化內涵。恰恰相反,我的目的在於試圖描述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西方文化的沖擊,如何哲學化地闡發以陽明學為主導的東方學問,如何超越西方文化的影響,賦予東方學問以一種世界性的內涵這一過程,由此來引導出東方近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重新建構東方傳統與超越西方近代化的兩大課題。也就是說,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體現在了兩個方面,首先是對於中國的學問思想進行了日本化的解釋,確立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到了明治時代後期形成並出現了「新」的東方文化傳統。其次,則是質疑西方近代化的「普遍」意義,立足於世界這一立場,來發掘東方文化傳統自身的內在邏輯與哲學內涵,力圖超越西方文化的一元架構,樹立起世界文化一體多元的觀念。
目錄
序:求知與思索
自序
前編 東方的傳統
第一章 中江藤樹與「孝」的思想
第二章 熊澤蕃山與「時處位」思想
第三章 明治時代日本哲學界的風景
第四章 青年西田幾多郎的思想軌跡
第五章 西田哲學的東方特色
第六章 合一構造的純粹經驗論
后編 近代的超越
第七章 模仿與獨立
第八章 自然與生命的調和「心境」
第九章 尋找世界文學中的日本文學
第十章 西田幾多郎的現代思想
第十一章 「世界的日本」學說
第十二章 虛無主義與「空」的存有論
附錄
自序
前編 東方的傳統
第一章 中江藤樹與「孝」的思想
第二章 熊澤蕃山與「時處位」思想
第三章 明治時代日本哲學界的風景
第四章 青年西田幾多郎的思想軌跡
第五章 西田哲學的東方特色
第六章 合一構造的純粹經驗論
后編 近代的超越
第七章 模仿與獨立
第八章 自然與生命的調和「心境」
第九章 尋找世界文學中的日本文學
第十章 西田幾多郎的現代思想
第十一章 「世界的日本」學說
第十二章 虛無主義與「空」的存有論
附錄
序
兩年前,我與京都大學藤田正勝教授共同主持的「日本近代哲學的東亞意義」課題組在北京舉行學術研討會,其時,日方代表團帶來一位年輕俊秀的翻譯,他就是正在藤田先生指導下攻讀日本哲學史專業博士課程的中國留學生吳光輝。會期短暫,然而,吳君流暢的日語,敏捷的思維,旺盛的求知欲,卻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或許是看到中國的日本哲學研究后繼有人倍感欣喜,或許是對吳君才華的偏愛,此后我便與他結成學術上的朋友,頻頻往來。
近日,吳君給我寄來他十余年來的研究成果《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邀我為之作序,我欣然應允。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吳君的這本處女作,感悟頗多。可以說這部著作始終圍繞着一條主線,那就是「傳統與現代」抑或「傳統與超越」的問題,一百多年來日本知識分子所做的苦苦探索。不論是前編「東方的傳統」,還是后編「近代的超越」,不論涉及的對象是思想家、哲學家,還是文學家,著者都緊緊抓住這個中心議題展開論述,故時空跨度雖大,然主題鮮明,思路清晰,引之有據,述之有理,每每給人以啟發。
實際上,「傳統與現代」是個老話題,是包括西方在內的任何走向近代化的國家都不可回避的共性問題。然而,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文化傳統不盡相同,也由於各個國家近代化起因以及發展模式存在着差異,因此,「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在各個國家的具體表現也就各具特色,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和解決方式也就必然帶有許多個性化特征。就日本而言,其文化從形成伊始,就是在吸納大陸先進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自身並無厚重的傳統。因此可以說,日本人從進人農耕文明時代起就遭遇了「自他關系」,面臨如何對待「他者」的問題。眾所周知,古代日本只有原始神道信仰,直到中國的儒學、佛教、道教經朝鮮半島相繼傳人日本后,日本人才借助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開始了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吸納、消化外來文化(先是中國文化,后是西`方文化)的漫長過程中,日本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即形成了本民族的所謂「文化傳統」。可見,日本文化的「傳統」是在不斷「嫁接」(融合的一種方式)夕卜來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換言之,它是在與相異的「他文化」的「張力」(被轉化為創造的動力)中形成的。前近代的「和魂漢才」、近代的「和魂洋才」,是日本人處理「自他關系」的獨特方式或曰「日本方式」。
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的發展,體現了日本文明的進步,特別是進人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在和洋文明的沖突、抉擇中,日本人摸索出「沖突、並存、融合」的模式(參閱葉謂渠主編《日本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以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日本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從思想史、精神史上看,近代日本知識分子越洋過海,孜孜求知,苦苦思索,所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如果把他們的精神軌跡濃縮的話,那就是一條「西方化→日本化→世界化」的軌跡。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幕府末期至明治前半期是「西方化」的時期。江戶時代后半期,國學的形成、展開與成熟(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意味着在對「自他關系」的長期思索中,尋找到了自己的identity(主體性、自我同一性。)然而,伴隨西方列強的樂侵,強勢的西方文化進入日本,不僅給國學並且也給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整個東亞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在西方文化乃至文明的沖突中,日本人表現出極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們不得不承認西方文明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西方文化優越於東亞文化,從而導致對剛剛確立的自我主體性的否定;另一方面又不甘心熱度自我主體性,而力圖尋找既不拒斥西方文明又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道路,於是,「和魂洋才」作為「和魂漢才」的近代版便應運而生,這就是佐久間象山的「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技術)」。不過,明治維新的成功徹底打開了國門,西化大潮勢不可擋。西方文化的涌入,徹底摧毀了日本人迄今的「和魂漢才」乃至「和魂洋才」的思維方式。其結果,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全盤進入日本,催生了現代國家體制的形成,也催生了日本近代(現代)文化的構建。在把「西方化」視為「世界化」的過程中,也使一味追求西化的知識分子陷入誤區,即從否定自我走向完全喪失自我。
……
近日,吳君給我寄來他十余年來的研究成果《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邀我為之作序,我欣然應允。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吳君的這本處女作,感悟頗多。可以說這部著作始終圍繞着一條主線,那就是「傳統與現代」抑或「傳統與超越」的問題,一百多年來日本知識分子所做的苦苦探索。不論是前編「東方的傳統」,還是后編「近代的超越」,不論涉及的對象是思想家、哲學家,還是文學家,著者都緊緊抓住這個中心議題展開論述,故時空跨度雖大,然主題鮮明,思路清晰,引之有據,述之有理,每每給人以啟發。
實際上,「傳統與現代」是個老話題,是包括西方在內的任何走向近代化的國家都不可回避的共性問題。然而,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文化傳統不盡相同,也由於各個國家近代化起因以及發展模式存在着差異,因此,「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在各個國家的具體表現也就各具特色,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和解決方式也就必然帶有許多個性化特征。就日本而言,其文化從形成伊始,就是在吸納大陸先進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自身並無厚重的傳統。因此可以說,日本人從進人農耕文明時代起就遭遇了「自他關系」,面臨如何對待「他者」的問題。眾所周知,古代日本只有原始神道信仰,直到中國的儒學、佛教、道教經朝鮮半島相繼傳人日本后,日本人才借助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開始了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吸納、消化外來文化(先是中國文化,后是西`方文化)的漫長過程中,日本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即形成了本民族的所謂「文化傳統」。可見,日本文化的「傳統」是在不斷「嫁接」(融合的一種方式)夕卜來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換言之,它是在與相異的「他文化」的「張力」(被轉化為創造的動力)中形成的。前近代的「和魂漢才」、近代的「和魂洋才」,是日本人處理「自他關系」的獨特方式或曰「日本方式」。
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的發展,體現了日本文明的進步,特別是進人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在和洋文明的沖突、抉擇中,日本人摸索出「沖突、並存、融合」的模式(參閱葉謂渠主編《日本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以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日本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從思想史、精神史上看,近代日本知識分子越洋過海,孜孜求知,苦苦思索,所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如果把他們的精神軌跡濃縮的話,那就是一條「西方化→日本化→世界化」的軌跡。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幕府末期至明治前半期是「西方化」的時期。江戶時代后半期,國學的形成、展開與成熟(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意味着在對「自他關系」的長期思索中,尋找到了自己的identity(主體性、自我同一性。)然而,伴隨西方列強的樂侵,強勢的西方文化進入日本,不僅給國學並且也給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整個東亞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在西方文化乃至文明的沖突中,日本人表現出極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們不得不承認西方文明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西方文化優越於東亞文化,從而導致對剛剛確立的自我主體性的否定;另一方面又不甘心熱度自我主體性,而力圖尋找既不拒斥西方文明又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道路,於是,「和魂洋才」作為「和魂漢才」的近代版便應運而生,這就是佐久間象山的「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技術)」。不過,明治維新的成功徹底打開了國門,西化大潮勢不可擋。西方文化的涌入,徹底摧毀了日本人迄今的「和魂漢才」乃至「和魂洋才」的思維方式。其結果,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全盤進入日本,催生了現代國家體制的形成,也催生了日本近代(現代)文化的構建。在把「西方化」視為「世界化」的過程中,也使一味追求西化的知識分子陷入誤區,即從否定自我走向完全喪失自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