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試策考述

唐代試策考述
定價:198
NT $ 172
  • 作者:陳飛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2-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33172
  • ISBN13:9787101033175
  • 裝訂:精裝 / 44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唐代試策研究》所要研究的 “試策”有兩個主要義項︰一是作為唐代科舉考試 “活動”的試策,它與具體的 “以策試士”的制度密切相關;一是科舉考試中作用 “文體”的試策,它與一般的謀士 “獻策”、文人 “著策”既有關系又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本書主要是研究唐代的試策制度和試策文體及其相關問題。

陳飛同志于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在鄭州大學執教期間,就從事于唐代科舉與文學二者關系方面的研究,較早的專題論文為《唐代科舉制度與文學精神品質》(《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後由我介紹,撰寫《唐詩與科舉》一書,列入廣西灕江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的“唐詩與中國文化叢書”之中。近幾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董乃斌先生就讀,又選擇唐代試策作為博士學位論文課題,更將研究引向深入,又因策試涉及唐代科舉的所有科目,遂全面鋪開,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的論著。現在面世的《唐代試策考述》就是《唐代試策研究》的前一部分,其博士論文中關于唐代試策與文學、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探討,則將另撰《唐代試策述論》一書。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常明經試策
第二章 準明經試策
第三章 類明經試策
第四章 常進士試策
第五章 類進士試策
第六章 學館試策
第七章 制舉試微
附錄一
附錄二
後記
 

陳飛同志于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在鄭州大學執教期間,就從事于唐代科舉與文學二者關系方面的研究,較早的專題論文為《唐代科舉制度與文學精神品質》(《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後由我介紹,撰寫《唐詩與科舉》一書,列人廣西灕江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的“唐詩與中國文化叢書”之中。近幾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董乃斌先生就讀,又選擇唐代試策作為博士學位論文課題,更將研究引向深人,又因策試涉及唐代科舉的所有科目。遂全面鋪開,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的論著。現在面世的《唐代試策考述》就是《唐代試策研究》的前一部分,其博士論文中關于唐代試策與文學、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探討,則將另撰《唐代試策述論》

陳飛同志幾次與我說起,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與讀了我的《唐代科舉與文學》一書有關。我這部書于1986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以後,反應尚可,得到學界的首肯。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好幾位中青年學者,仿我的寫作格局,撰寫類似的選題。如蘭州大學中文系王勛成教授寫有《唐代銓選與文學》(中華書局2001年4月出版);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薛亞軍同志于去年撰成博士學位論文《唐代進士與文學》;另一位攻讀宋代歷史的博士生,將寫一部《宋代科舉與文學》。我在《唐代科舉與文學》的序言中曾提到︰“我只是把科舉作為中介環節,把它與文學溝通起來。”我這樣做,只能說是開了一個頭,實際上唐代科舉牽涉的面很廣,其本身也有不少細節需要弄清,我處于八十年代前期,限于種種條件,不可能作細致的考索。而上面提到的幾部著作,包括陳飛同志的書,應當說比我更為深人,有些地方所論述的比我更為確切。科學研究是不斷深化、不斷發展的認識過程,後來者居上,這是學術研究自身發展的正常現象。學術道路就是靠眾人的努力不斷往前延伸的。 

前年夏天,我曾參與陳飛同志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限于條件,當時論文並未全部打印,我也來不及通閱。此後陳飛同志于教學之余,集中時間加以補充、修訂,先把這部《考述》提出,並約我撰序。這次我確細閱全稿,多有所得。不知怎的,最近忽然想起陳寅恪先生為陳垣先生兩部著作所寫的序,即《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序》、《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均見《金明館叢稿二編》)。前者作于1935年2月,北京;後者作于1940年7月,昆明。

陳寅恪先生極其肯定《明季滇黔佛教考》的長處,一是“搜羅之勤,聞見之博”,一是“識斷之精,體制之善”。他把扎實的功力與精深的識見結合起來,從正面提出對治學的要求,而在《元西域人華化考》的序言中,則含有對那一時期不良學風的譏刺。序言一開頭說︰“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這兩句話是寅恪先生有為而發的,倒不一定是對清代經學、史學作全面的判斷。後面就加以闡釋,謂︰“史學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較各具”,這就不可能“人執一說”,對所謂自由發揮就“有所限制”。經學則不然,“其材料往往殘闕而又寡少,其解釋尤不確定”,這對“夸誕之人”貝�帶來好處︰“轉可利用一二細微疑似之單證,以附會其廣泛難證之結論”。這樣,“其論既出之後,固不能犁然有當于人心,而人亦不易標舉反證以相詰難”,于是“奇詭悠謬”,“不可究詰”。這也就出現一種“速效”︰“聲譽既易致,而利祿亦隨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能為考據之學者,群舍史學而趨于經學之一途”。我是說,陳寅恪先生這里是有所為而發的,但長時期內卻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在重讀,聯系當前學界一種故弄玄虛、自標新奇的張揚之風,倒使人有溫故知新之感。

我之所以在這篇短序中,花了這樣一大段文字來引述陳寅恪先生的議論,還因為近些年來確也有不少中青年學者,如陳飛同志那樣,在做踏實有用之事,與“夸誕之人”完全是兩條路。陳寅恪先生認為陳垣先生那種“搜羅之勤,聞見之博”,與“識斷之精,體制之善”,能對當代“示以準繩,匡其趨向”,“關系吾國學術風氣之轉移”。我確是想從這種學術風氣的角度,來談談我對本書之讀後感骨g。

我這里不擬對本書作全面、具體的介紹,讀者讀後,或比我更有所得。我想提出的是,陳飛同志選擇這一課題,頗有識見。近一二十年來,唐代科舉、唐代科舉與文學9已成為唐代文化研究的一個關注之點,但有關唐代科舉的研究,以常科來說,對進士一般只是重視詩賦試(過去甚至認為進士試詩賦乃促使唐詩的繁榮),明經則以為就是試帖經,對這兩科的策試是不關心的。制舉當然是以策試士,但由于科目繁多,一般也就籠統言之。現在陳飛同志經過對唐代基本史料的輯集和梳理,主要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試策是所有科目不可少的試項;二、試策是所有時段必不可少的試項︰三、試策在所有的試項里地位最為重要和關鍵;四、試策往往是唯一的試項,等等。由此,則從試策著手,全面探討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從而發現不少一直為人們忽視的專題,有些似乎還是我們第一次見到的,如明經試中的“授散”,類進士試中的“多才科”,學館試中的“大成”等。叉如武後時劉思立關于雜文試建議的探索,道舉與“明四子”的辨別,學館試各類措置的介紹,制舉中的“制目”與“試目”的分辨,等等,都在已有研究基礎上作更細致的研討,使我們今天讀來對唐朝的這些科試情況,了解得更為清晰。陳飛同志還有一個大膽的探求,他把明經試分為常明經、準明經、類明經,把進士試分為常進士、類進士,又把制舉分為廣義制舉、狹義制舉。當然,其中具體論述可能還有商榷之處,但這樣做,提出一種“大科舉”的概念,就使唐代常科試與制舉試的範圍與意義顯得廣闊和豐富,有助于進一步探討科舉本身與當時文學、政治、文化,及文人心態、生活方式等關系的研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