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諺訣輯要

梨園諺訣輯要
定價:96
NT $ 84
  • 作者:@楊非 @編/著
  •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4015701
  • ISBN13:9787104015703
  • 裝訂:平裝 / 20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戲曲諺訣是藝人流傳的口頭語,有褒有貶,有用簡單的術語,在工作時進行交流;還有一種切口,局外人是听不懂的,許姬傳向楊寶忠、王少卿學習了這套切口,可以和他們對話,其實這些東西對許姬傳用處不大,因為許姬傳並沒有和他們有什麼合作又不願外人知道的事,當時是出于好奇而學會的。

楊非同志所著《梨園諺訣輯要》是戲曲界流行的語言,搜輯的面很廣,從事戲曲工作的同志能從這些諺語中得到啟發和領悟。

本書對表演的唱、做、念、打,音樂伴奏,服裝扮相,以及砌末道具,都用美學觀點分門別類加以剖析。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看法,使讀者能從這些諺訣的含意進一步咀嚼體會,運用到舞台實踐中去,同時,也能從這些前輩藝人留下的口述經驗中,檢驗在今天舞台上的實用價值,起到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效益。

戲曲是高度集中地概括表現古代、近代、現代的人物故事,扮演劇中人的演員,就要體驗生活,才能形象地引人入勝,而體驗古代人的生活,除了文字描述外,還要借鑒戲曲程式,如穿戴盔頭、簪環蟒、靠、帔、褶,這些夸張的服裝、動作、語言都和現代生活有別,而戲曲程式就為我們提供了經過鍛煉的,有生活根據的動作格言。過去老藝人的文化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他們在老師口傳心授下掌握了一套能表達古人生活、感情的技巧,這是文化遺產中重要部分,但這些口傳心授的藝術都有簡練的諺訣,以前是不傳之秘,要搜輯這些諺訣,是很費工夫的。解放後,戲曲藝人的地位提高了,生活有了保障,覺悟有了提高,打破了以往“寧給一畝田,不指一條路”的保守思想。許姬傳曾听老藝人于連泉(小翠花)對許姬傳談起他向田桂鳳學戲的情景,送了無數珍貴的東西還是不教。某年田枝鳳得了重病,于先生衣不解帶地伺候老師,田杜鳳受到感動,病愈後就用心教他,據于連泉說︰“自己有好幾個老師,田老師的東西,細致、有生活,利益最多。”

本書作者所輯諺訣都作注釋,這對研究表演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而是值得肯定的一部佳作。
 

目錄

序 許姬傳
一 戲曲表演類
1.唱功
2.念功
3.做功
4.打功
二 戲曲樂隊、舞台美術類
三 演員道德類
四 戲曲美學類
五 勤學苦練類
六 藝術創造經驗類
 

藝人語錄,形同農諺,都是藝人在自己積年累月的舞台藝術實踐中,悟得出來的經驗之談。

自來創業艱難。各人所感不同。見仁見智均積一得之言,記于心、流于口,祖輩相傳,奉之為訣。它既形象又具體,听來悅耳,念來順嘴,詞簡意深,見解精闢,哲理性強。每則諺訣可以說都“包含著可以寫出整部書來的智慧和感情”(高爾基語)。它是歷代戲曲藝術家不斷地繼承和創造的結果。記得張庚先生曾說過︰“要注意老藝人的只言片語,里面有金子、有真理。”因為它是無數藝人一輩子,甚至師徒相傳幾輩子勞動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我國傳統藝術中一筆不小的財富。

清‧包世臣(慎伯)所著《藝舟雙楫》中雲︰“藝之精者,必通乎道。”一切藝術品的質量的提高和藝術家的藝術修養的提高相聯系。藝諺口訣就是指導戲劇工作者進行藝術創造的金玉良言。同時,它對于探討中國民族藝術的表演方法和技巧運用規律;探索和認識戲曲舞台藝術的美學原理和法則,也是頗有價值的資料。

從另一角度,大量諺訣的傳承與存在,它也佐證了我們土生土長起來的民族戲曲藝術,是極具個性,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走過的道路形成的歷史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是自成體系的。

由于歷史原因,昔日窮苦藝人地位低下,少有文化。加之中國戲曲口傳心授的特殊教授與訓練方法,以及表演形式的程式性,就造成了多數藝人不具備將這些實踐中得出的真知見諸文字,並系統化、理性化的條件和能力。因而這些實踐經驗,多少年來一直屬于藝術家個人所私有,不為世人所公知,散見于廣大藝人的心中和身上。于是,集一人一生之努力摸索出的經驗,只得自生自滅,傳存寥寥,這確是一大憾事。

有一時期,我曾擔任劇團負責業務的領導工作。有些青年朋友,時常向我提出有關如何提高表演技藝及藝術素養的一些他們最感困惑、需要解答的問題。這啟發我要留意體會,對正在成長的青年藝術工作者,應該從哪些方面著重講解、引導;也使我考慮應用怎樣通俗方便的形式來談談這些事。于是這便成了我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常常索念的一個課題。

一本小冊子,可能比一部冗長沉悶的“學術論著”對青年更合適、更有用。這個意思,他們很贊成,並多次熱情督促我擠點時間做做這件事;他們說,不但青年戲曲表演工作者需要這種書,凡從事戲劇工作、藝術教學工作的諸君及藝術院校的學生、廣大藝術愛好者等也都能獲益。

于是,我就不自量力地決定試一下看。說來巧合,在我撰寫《民族戲劇導表演專論》一書時,案頭堆積的材料中,不乏見到戲諺口訣。發現凡涉及演戲範疇內諸如神、形、情、理及唱、講、做、默之類,訣中皆有所述。雖不及全豹,但可見一斑。把這些“自在”之物,轉化為“自為”之物——讓客觀存在的美學法則,為我們所認識、所利用,以便更好地指導、推動我們的藝術實踐,同時也能收到普及戲曲知識的效果,這不正是我想傲也應該做的工作嗎。

于是我想,如能(�鬼)集百家之訣諺,取其精華,釋其要義,聯綴成文,並于寫作中,除注重專業性的一面外,再兼顧知識性、趣味性,使同道中人閱後,能溫故而創新,繼往開來。一般讀者能開卷有益,何樂而不為?進而言之,如能從這些藝人的只言片語中,為系統、科學的戲曲理論的建設,做些沙里澄金的工作,也不無意義。就這樣,便開始了這本書的醞釀與編寫工作。

白天在繁雜的工作倥傯中。構思腹稿。晚間,完成草稿。由于多年習慣,不能立即“倒頭就睡”,就把枕頭疊高了倚住,信手取一個敝舊的白紙本子,把燈拉過來,用較大的圓珠筆草字,涂鴉亂畫數行。時斷時續,積得久了,居然堅持到可以“成篇”的階段——就是這個小冊子的形成經過。

這本書其實是以最通俗淺易的方式來講最復雜困難的問題。要涉及美學原理、表演理論上的許多事情。這些問題,只靠“紙上談兵”,要能使“听”的人基本理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我感到這本書看似是一種“小器作”,實際不比寫一部大部頭兒的東西容易多少。好在朋友們不斷勉勵,認為事情要緊的是先做起來,可以逐步改進提高,不能指望都很理想。我想也有道理,就大膽地讓它與廣大讀者見面了。

其中膚淺、錯謬,必然有之,懇盼讀者給以是正。

這本書脫稿之後,得到了著名戲劇家許姬傳先生的首肯。已是壽臻八十多歲的老人,欣然為之作序,實是對我的提攜與鼓勵。在閱讀初稿、提出意見、補苴罅漏、改正筆訛等方面,在為全稿做清繕工作上,得到了康淑荷、楊冰、李汶、楊焱、張文莉等的熱情關心和幫助,更有賴于中國戲劇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謹志數語,實難表達我的深衷謝意。

楊非(欣釗)
1987年6月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